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⑴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⑴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⑵“好看吧!多漂亮!”

⑶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⑸“不要那样装饰她……”

先生有点窘了。

⑺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⑼我开始问:“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⑽“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⑾“什么时候看的……”

⑿“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

⒀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⒁“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⒃一点钟以后,送我出来的是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先生付钱。

⒄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⒆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⒇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21)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2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
1.本文作者是          。(1分)
2.对第⒀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强调时间虽然已经很晚,但是鲁迅夫妇与朋友谈兴正浓。

B.表现作者既想继续谈话又担心太晚没车回家的矛盾心理。

C.从侧面反映了许先生担心谈话太晚妨碍鲁迅休息的心情。

D.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朋友的热忱、耐心和包容。
3.从叙述顺序来看,文中第⑻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叙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4.分析第(21)段划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2分)
5.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3分)

 

1.萧红 2.C 3.插叙。(1分 )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1分)。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1分) 4.生动传神(1分)地表现出笑声之爽朗响亮,反映出鲁迅当时愉悦的心情或可亲的形象特点。(1分) 5.是一个很生活化鲁迅。(或者答:很人性化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善解人意、随和,家常,普通 )(1分)不背离。(1分)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对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1分)意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根据平时对写作鲁迅的几位作家的了解,作出判断。结合文中开头段的叙述,不难判断应是女作家萧红。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结合人物性格及身份,做出分析,逐项判断。C项,“从侧面反映了许先生担心谈话太晚妨碍鲁迅休息的心情。”于文无据。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根据内容,不难分析出:此段应是插叙,然后分析插叙的作用即可。(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此题结合文本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分析划线句所用的手法以及效果,这里是比拟,其作用往往是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是分析任务形象,但又是探究题,注意结合文本叙写内容,可直接分析出鲁迅的形象来,同时,我们又要对鲁迅做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40分)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位少年牢牢记住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

这四句富有深意的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自选一句或几句话,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不要写成诗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2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所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① 周公、召公:西周初年朝中的重臣。方叔、召虎:战功卓著的武将。
1.“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的意思可用成语“□□□□”来概括。(2分)
2.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下倚仗(太尉)因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因而不敢发难

B.天下倚仗(太尉)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而无难

C.天下有依靠的所以无忧,四夷有惧怕的所以不敢发难

D.天下有所依靠因而无忧,四夷有所惧怕因而不敢发难
3.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恐遂汩没,决然舍去”?(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                  (2)                  (3)                                                                
4.从句式的角度评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5.“尽天下之大观,交天下之名流”是苏辙上书韩太尉的愿望,但不仅仅如此。从本文第③段中可以看出,苏辙的最大愿望是                      (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2分)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1.(4分)填写文中空白处:
2.(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学不可以           声非加          千里          心一也
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2分)

A.取之/而寒                B.则知明行无过矣/绝江河

C.假于物也/成德              D.木直/其曲
4.(2分)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6分)

(甲)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乙)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中写“亭亭画舸”,(乙)诗中写“柳毵毵”,都是借乐景写哀情。

B.(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体现了唐人的豪放气度。

C.(甲)(乙)两诗首句都写到了柳,(甲)诗为暗写,(乙)诗为明写。

D.两首诗都写到“酒半酣”,都写出了离别者于半醉半醒之间体味到的别情的无奈。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鉴赏(甲)诗的第三、第四句。(4分)

 

查看答案

默写:(4分)(任选4句,若答题超过4句,按前4句顺序评分)

9.念去去、                                    

                    ,鱼传尺素,                 

                     ,水面清圆,                  

④彼童子之师,                                                      

                      ,到黄昏、              

⑥位卑则足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