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其庐之西南为亭

人有不遇之变

昔楚襄王宋玉

将何往而非

【下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览观江流之胜            物伤性

B.将何而非快              穷耳目之胜以自也哉

C.使中不自得              中宜有以过人者

D.周瑜、陆逊所骋骛        庶人安得共       
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组(    )(2分)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③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

④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1.即:就着,依着;遇:时遇,遇时;从:使 ┅ 跟从;病:怨恨,忧愁。 2.C 3.D 4.假如他心中坦然自得,不因外物而伤害天性,那么到哪里去不快乐呢?(使,适)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语境,把握语句大意作一分析、判断,同时根据语法分析,作出答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语境,逐项分析。A项“以”前是连词,来,后是介词,因为;B中前一个“适”是“使”,后一个是“安适”;C中两个“其”都是代词;D中前一个“之”是取独,无实义;后一个“之”为代词,作宾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语境,把握语句大意作一分析、判断。“至于”前是动词,流到,后是副词,至于说;“之所以”,前是“的原因”,后是“成为…的原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句中,关键词“使”译为“假如”、“其”译为“他的”、“以”译为“因为”、“适”译为“到”。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在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在夜间,水中生物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我能在小桌旁边的座位上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至于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文人游子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诗。(1分)
2.本诗最后两句采用了           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2分)
3.任选一个角度对划线诗句进行赏析。(3分)

 

查看答案

诗句默写(5分)

10.             澄江一道月分明。

1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12.是处红衰翠减,                   

13.              ,晋代衣冠成古丘。

1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
1.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哪里?其缘由何在? (3分)
2.第③段“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2分)
3.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句子含义是什么?请用李白的诗词举一例。(3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终结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面”指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欲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⑴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⑵“好看吧!多漂亮!”

⑶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⑸“不要那样装饰她……”

先生有点窘了。

⑺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⑼我开始问:“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⑽“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⑾“什么时候看的……”

⑿“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

⒀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⒁“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⒃一点钟以后,送我出来的是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先生付钱。

⒄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⒆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⒇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21)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2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
1.本文作者是          。(1分)
2.对第⒀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强调时间虽然已经很晚,但是鲁迅夫妇与朋友谈兴正浓。

B.表现作者既想继续谈话又担心太晚没车回家的矛盾心理。

C.从侧面反映了许先生担心谈话太晚妨碍鲁迅休息的心情。

D.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朋友的热忱、耐心和包容。
3.从叙述顺序来看,文中第⑻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叙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4.分析第(21)段划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2分)
5.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3分)

 

查看答案

写作(40分)

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位少年牢牢记住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

这四句富有深意的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自选一句或几句话,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不要写成诗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