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再见,青春 薛舒 ①将近中年,季节的变换不再能令...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再见,青春

薛舒

将近中年,季节的变换不再能令我焦灼和烦躁,走在午后大街上,眼里是一派静谧安宁,心却告诉自己,春天怎么可以不出行?哪怕老到无所欲求,心,依旧要力求年轻……然而我知道,这只是不再年轻的我给自己的强心剂。

安静的大街上忽然出现四、五辆自行车,统一的粗轮山地车,坚实牢固,质量上乘。自行车的主人,清一色少男少女,深蓝色与纯白色镶边校服,脚上一律阿迪达斯或者耐克。他们猫腰蹬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擦而过,洒下阵阵近乎喧嚣的欢声笑语。

这群年龄相仿的少年一味地簇拥在一起,对比之下,男孩们显得更弱,几乎全数细瘦如豆芽菜,身高还不及扎马尾辫穿蓝校裙的伙伴。女孩们,却已有了些许显山露水的女性特质,强悍到可以吆喝她们的小男朋友,有女王般跋扈,不自知的骄傲。比如那个骑天蓝山地车的女孩,长而密的头发并不柔顺,似倔强而又生命力旺盛的杂草。一阵风吹过,白色校服蓬勃展开,猎猎鼓动,风戛然停止,校服迅速收拢,衣内健康到近乎结实的青春躯体玲珑毕现。许是被母亲逼迫着刚穿上成年女人的内衣,背胸之间紧紧勒出的凸凹肌肤,流露出一丝与少女并不符合的肉粉气息。可她好像并无羞涩,她扶着自行车龙头理直气壮地大呼小叫,目标是骑在前面的几个男生:张家骏,不要骑那么快,你要保护我的!

有一名男孩放慢速度,回头顾盼,女孩追上去,两辆自行车终于并排行驶了。然后我看到,男孩伸出手扶住女孩的自行车后架,作推动状。我还听到,男孩嘴里似乎在喊:加油,加油!可是,细瘦的男孩怎能推动比他结实得多的女孩?她居然把“保护自己”的任务交托给了看上去比她小的他?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鲁莽,亦不知在我这样的路人眼里,他们也许不够“得体”。

自行车在十字路口的红灯下集体停住,那个也许叫“张家骏”的男孩不经意间回头,于是我清晰地看见,细瘦的男孩,拥有一张柔嫩明亮的脸庞,和清澈活跃的眼睛。

我明白了,还未来得及长大的男孩,就像一粒在炉子里加热的玉米,在他成为一颗爆米花之前,他总是最具膨胀力。精瘦的他给予那个头发浓密型貌粗略的女生一些“加油”的鼓励时,他确信他是有这资格的,他一点儿都不在意自己还没女生个子高。女生呢,因为男生的用力一推而兴奋地大声尖叫,带着故作欢愉的刻意。她终究要比男生早了那么一截,仅仅一小截,就开出了青涩却迫不及待的花儿。

这盛开如花的青春啊,这小鸟一样鸣叫的青春!阳光渐渐隐没于云层,远处有滚雷响起,轰鸣声渐渐接近。女生们又一次发出集体尖叫,自行车一溜烟地向前飞去,扬起大片尘土,男生追赶上前,少年的群体渐渐远去,留下路人侧目而视。

那一刻,我的心,有一些疼痛。哪怕背着简单行囊,脚蹬无名运动鞋,行走在山川丛林中,我已是无以寻回我小鸟一样的青春了。
1.文中第①、⑦段都有景物描写,任选其一,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2.找出下面对女孩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女孩们的强悍、跋扈意在反衬男孩温和瘦弱。

B.女孩凌乱如杂草的头发,表现她粗率的性格。

C.推测是母亲逼迫穿内衣表现女孩自由的天性。

D.女孩的大声尖叫表现她矫揉造作、工于心计。
3.推断作者认为他们鲁莽、不够“得体”的理由。(2分)
4.赏析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的妙处。(3分)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青春的内涵。(3分)
6.从结构和内容角度,赏析文章结尾段。(6分)

 

1.示例:以环境的宁静反衬“我”内心的不平静,更好地表现“我”渴望依旧年轻却不可得的矛盾。(环境特点、手法作用、思想情感) 2.C 3.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嚷“保护自己”以及推车的保护的行为,少男少女的这种关系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称,显得放肆、招摇。 4.将男孩比作炉子里等待加热玉米粒,形象地说明男孩现在看似细瘦但是积蓄着很强的体能,赞美青春所蕴含的力量(具有很大的潜力)。 5.潇洒的穿着、健康的躯体体现青春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力量);男女生之间毫无遮掩、率性而为的行为体现青春的自由不羁;骑车飞快,高声叫嚷可以看出青春的欢快活泼。 6.总结上文,“我已是无以寻回我小鸟一样的青春”照应题目(点题),“行走在山川丛林”照应开头“春天怎么可以不出行”,“脚蹬无名运动鞋”又与文中少男少女们“一律阿迪达斯或者耐克”形成对照,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开头出行的想法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拥有年轻的心态,结尾说即使出行也难以找回自己的青春,以此抒发青春不再的遗憾,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解析】 1. 试题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一、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二、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三、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还可以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四、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五、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A“反衬男孩温和瘦弱”错,B“表现她粗率的性格”错,D“表现她矫揉造作、工于心计”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四两段,即在这句话的前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比喻修辞: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一)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一般有:1.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 2.表达情感; 3.深化、升华主旨; 4.卒章显志; 5.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6.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7.画龙点睛; 8.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 9.含蓄深刻,启发联想; 10.象征暗示; 11.出人意料; 12.引人深思。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说明中国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的思想,我曾经对中美的文化思维差异进行过系统的比较,使得很多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说,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人对犹太谚语小心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深以为然,美国人则感到莫名其妙。可见,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辩证思维,美国人不太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大智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一种辩证思维,而这种辩证思维,对人类的认识和判断大有助益,能解决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如果让美国人看一些矛盾信息,那么他们的态度就会出现极端,比如,你告诉美国股民有一支股票比他买的更好,他更加坚信自己买的是最好的;你向支持死刑的人展示反对死刑的证据,他愈发认定应该支持死刑。反之,中国人容易妥协,倾向于折中。美国人的思维误区导致他们往往把真实信息排除掉,中国人的问题则在于对错误信息的包容,虽然善良,却轻信盲从。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首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即为超越自我意识的表达,是无我之境。你很难跟外国人解释无我”,但我们发现中国人的这种无我思维有具体的行为体现,甚至可以找到神经定位,就在我们大脑的背侧前扣带回。无我概念不是玄幻的宗教概念,而是人类处理矛盾信息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找到生理依据,而且具有积极的心理效果。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重塑、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文化形象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我发现,东方人整体知觉的意识,亦表现在文化艺术形象上。我们擅长使用45°角俯瞰技术展示世界,绘画长卷、留白之韵、移步借景……都符合国人整体知觉的心理习惯。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美丽无比,此图将我国艺术中形象塑造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大量的散点透视,没有消失点,没有焦点,任意切割仍可独立存在。反观西方画作,采用焦点透视,目标大背景小,人物肖像尤为出色。此外,我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美国人的视线喜欢专注于一点,受目标刺激;而中国人的眼睛喜欢到处乱跑,受整体刺激。所以,东西方审美差异确实存在,而且能以科学的阐述直接说明两者间差别何在、各自妙在何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人类两大理性:分析的理性和综合的理性。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美国人偏向关心从属关系的前者,中国人偏向关心相关关系的后者。举例:鸡、牛、草三选二,美国人会选鸡、牛——都是动物,中国人会选牛、草——牛吃草。很多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事物本质来归类是高级的,根据事物关系来归类是低级的,此等论调显然错误——妈妈、婴儿车、汽车三选二,当然应该把妈妈和婴儿车放在一起,婴儿车和汽车虽可划为交通工具而归于一类,但这有任何意义吗?

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方式,不光可以让外人容易理解中国文化概念,也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平时不可能知晓的本民族文化特性。比如中国人特别擅长类比思维,却经常不讲逻辑。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所比喻的道理让老外糊涂,纠结于怎么突然就从上句的跳到下句的了,逻辑上不通。所以,国人必须注意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传播的科学性、现代性、可比性。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帕斯卡说过,我们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主动找到相信你的理由,而非滔滔不绝强行灌输应该相信的理由。这就是文化形象重建在心理科学上的建议。

(选自彭凯平演讲稿《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重塑》。有删节)
1.联系上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第③段加点词语“乱跑”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犹太谚语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证明东西方都有辩证思维。

B列举六祖惠能的偈子意在说明“无我”之境很难向西方人解释。

C《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散点透视比焦点透视更有审美价值。

D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看出中国人擅长类比却不讲逻辑
4.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中国人辩证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盛极则衰,否极泰来。       B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C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5.根据文本内容推断,如果医生、老师、作业中“三选二美国人与中国人分别如何选择? 并写出各自选择的理由。(4分)
6.概述作者对中国人思维特点的评价。(4分)

 

查看答案

作文(50分)

农民在二十四节气的旋律中读懂了“春华秋实”的意蕴,工人在春夏秋冬交替的节奏中读懂了“时间就是效益”的哲理,诗人在云霞雾岚的微笑中读懂了人世间的温馨与亲情。是啊!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真令人耐读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你在大自然中读懂了什么?

请以“大自然是一本耐读的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一)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草稿之理。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二)李颀贻张旭诗曰: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此用毕卓语。既持蟹螯,又执《丹经》,岂命人举杯耶?盖偶然写兴以害意尔。贾岛《望山》诗曰: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然好山非近一家,何必择邻哉?此亦写兴害意,与颀同病也。
1.两则诗话指出的都是诗歌创作中的什么问题?(用原文语言)(1分)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2分)
2.诗词讲究“炼字”,往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请另举一个例子,具体说明诗词中某一字的的艺术效果。(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其庐之西南为亭

人有不遇之变

昔楚襄王宋玉

将何往而非

【下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览观江流之胜            物伤性

B.将何而非快              穷耳目之胜以自也哉

C.使中不自得              中宜有以过人者

D.周瑜、陆逊所骋骛        庶人安得共       
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组(    )(2分)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③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

④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诗。(1分)
2.本诗最后两句采用了           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2分)
3.任选一个角度对划线诗句进行赏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