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的图标为“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征集活动的入围图案。请说明图片寓意。要求...

下面的图标为“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征集活动的入围图案。请说明图片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3分)

                                                  满分5 manfen5.com

 

 

 

 

 

 

 

 

 

 

 

 

 

 

 

 

 

 

 

 

 

 

 

 

 

 

 

 

 

 

 

 

 

 

 

 

 

 

 

 

 

 

 

 

 

 

 

 

 

 

 

 

 

 

 

 

 

 

 

 

 

 

 

 

 

 

 

 

 

 

 

 

 

 

 

 

 

 

 

 

 

 

 

(3分)图标上方的图案将“川”字以及“烽火台”“三足鼎”等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1分)体现出四川与三国文化的紧密联系;(1分)图标下方的中英文字突出了“四川文化旅游”的主题,体现出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识图能力,也就是所谓“图文转换”的能力。注意图片内容包含的信息,总体上的“川”字、中间的“烽火台”以及整体外表的“鼎”字结构,然后结合图下文字分析,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何锐

①昨晚梦见地震了,我站在大街上,感觉大地摇晃,对面人家的泥墙裂开大大的缝子,醒来忍不住想起我家老屋的墙。上次回去还是一年以前,与老屋一样,泥墙已经半颓,全然失去了它昔日的伟岸,如风烛之年的老人,兀自守候着孤单的故园。

②人能站多久?无论多强壮,大概只要几个小时,最多半天,就会觉得很累。何况这样一堵墙。它们站在那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年。砖墙尚可,泥墙的寿命更要短很多。一般的泥墙都是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托坯,用泥坯砌墙,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因为泥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一般人家都可以把泥墙砌得又高又厚。但无论多高多厚,它的本性毕竟是泥土,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侵蚀,再好的泥墙也会成为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加上风吹雨打,墙上的泥土纷纷脱落,裸露出为巩固韧性的经年累月的麦秸稻草,犹如枯瘦的筋骨血管,更显沧桑。墙的外表也不再光滑,从上到下布满雨水频繁冲刷流过的蜿蜒流痕。不知道是当初就混在其中的草籽们的后代,还是鸟雀衔来的野草小花,在墙上肆意生长,随风摇曳。淡绿的苔藓从墙角一直往上爬。蚂蚁忙忙碌碌地在这“崇山峻岭”间翻过,寻找“世外桃源”。当一堵墙站立太久时,恰好一阵大风吹来,就会有一块轰然倒塌,成了残墙。

③在我小时候,很少有人家的墙是完整的,就连附近菜队围好的泥墙都是带着豁牙的样子。比起方方整整的砖墙,我觉得带着豁牙的墙更让人喜欢。高大整齐的砖墙像严肃的贵族,一丝不苟,让人敬而远之。而沧桑的泥墙却似平易近人的邻家老翁,虽然衣衫有些褴褛,却慈祥可亲。半颓的泥墙似乎丧失了看家护院的效果,可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时候,没几个人会为此担多少心。没有了泥墙的阻隔,院子里的屋子、园子、家什更一目了然。这家有几棵果树,种着什么园子,开着几样花,院子是不是规整,甚至衣架上都挂着什么衣服,比原本一面单调的泥墙更让人赏心悦目。经常见某家的主人站在园子里,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与墙外的邻居大声聊天。墙豁这时候倒像是一扇窗子,让人们之间更近了一步。

④残墙的低矮处成了半大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我经常放学后,手拿一块饽饽,骑在墙豁子上,边往嘴里塞,边看路过的行人,远远看见有小伙伴就大声地招呼,一起坐在墙上摇着腿说话,或者看袅袅的炊烟、晚归的蜻蜓和小鸟,或者闻邻居大锅里传来烀玉米的香味。泥墙更是个好玩具,淘气的孩子们把跳墙当做一种挑战游戏。谁跳得更高、更快、更利索,就成了孩子王,没有人不服气。后来看了《西游记》,我觉得这跟花果山的猴子把能跳进水帘洞的孙悟空拥立为王,倒有几分相似。

⑤稍微长大一点,我更喜欢靠在墙豁上看书,借着黄昏柔和的光,让书页上的字一个个跳进眼里。直到瑰丽的晚霞把白纸染成绯色,才惬意地将头靠在墙上满意地眯上眼睛。有次我在《聊斋志异》里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书生夜读,在院子的残墙处有个美女露出半个身子,一笑就不见了……当时不但没觉得可怕,倒觉得有几分浪漫,让人想到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⑥春天里看书的时候,还有满树的花陪在身边,花枝触手可及。秋天更不用说了,随手摘个果子塞进嘴里,是常有的事。

⑦我太奶奶与邻居的老人们也喜欢在太阳好的日子搬只小马扎,聚在泥墙底下,一边晒太阳一边做着小活,或者依偎着被晒得温热的泥墙唠叨些过日子的琐事和积年的老话。整日的劳碌,这似乎是他们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当初他们曾彼此帮衬着筑起生活的小窝,也筑起这些泥墙,并在它的庇护下度过了一生并不富裕却安宁幸福的日子。泥墙从出生就默默站着,陪伴见证了她们走过的青春、中年直到暮年的岁月。

⑧老人们终究会故去,泥墙终有一日会倒塌,回归自然,回归泥土。其中的沙粒如孤儿一般流浪,经过菜地、田野、河畔,到新的地方落脚。或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到当初的地方,但泥墙却会永远站在它的心里。而它曾经是一堵高大的墙的组成部分,这将是永恒的记忆。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第01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全文围绕“泥墙”,追忆了作者过去的生活片段,读来真切自然,回味无穷。比如把泥墙当做“玩具”的趣味,在泥墙边读书的爱好等。

B.全文结构层次与线索脉络非常清晰,作者明晰生动地叙写了有趣味的、繁琐的往事,详略得当,富有场景感与真实感。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使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对文章的表情达意助益不少。

D.全文语言清新自然,不蔓不枝。句式长短搭配,富于变化;用词简练典雅。字里行间富于韵味,将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款款拂来。

E.全文情感表达并不局限于一词一句一段,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在了追忆的细微笔墨之中。如此创作,会让读者易于接受并引发情感共鸣。
2.文章第②段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文章中的“泥墙”蕴含丰富,根据的文章内容,请分析“泥墙”的含意。(6分)

答:                                                                                                                                                                   

 

                                                                                   
4.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乌鸟私情,                  。(李密《陈情表》)

(2)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4)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王勃《滕王阁序》中“                                                ”两句描绘了水清山紫的秋色,被后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佳句。

(6)苏轼《定风波》中“                                                ”两句表现出作者不顾风雨,吟咏长啸缓行的潇洒性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重别薛华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第一首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两首诗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不知           (选自《春秋繁露·玉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僧辩,字君才,右卫将军神念之子也。起家为湘东王左常侍。为新蔡太守,犹带司马,将军如故。属侯景反,王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兼粮馈赴援。才至京都,宫城陷没,天子蒙尘。僧辩与柳仲礼兄弟及赵伯超等,先屈膝于景,然后入朝。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未几,遣僧辩归于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世祖。世祖承制,以僧辩为领军将军。

及荆、湘疑,军师失律,世祖又命僧辩及鲍泉统军讨之,分给兵粮,日就道。时僧辨竟陵部下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谓鲍泉曰:“我与君俱受命南讨,而军容若此,计将安之?”泉曰:“既禀庙算,驱率骁勇,事等沃雪,何所多虑。”僧辩曰:“不然。君之所言故是,文士之常谈耳。河东少有武干,兵刃又强,新破军师,养锐待敌,自非精兵一万,不足以制之。我竟陵甲士,数经行阵,已遣召之,不久当及。虽期日有限,犹可重申,欲与卿共入言之,望相佐也。”泉曰:“成败之举,系此一行,迟速之宜,终当仰听。”世祖性严忌,微闻言,以为迁延不肯去,稍已含怒。及僧辩将入,谓泉曰:“我先发言,君可见系。”泉又许之。及见世祖,世祖迎问曰:“卿已办乎?何日当发?”僧辩具对,如向所言。世祖大怒,按剑厉声曰:“卿惮行邪!”因起入内。泉震怖失色,竟不敢言。须臾,遣左右数十人收僧辩。既至,谓曰:“卿拒命不行,是欲同贼,今唯有死耳。”僧辩对曰:“僧辩食禄既深,忧责实重,今日就戮,岂敢怀恨。但恨不见老母。”世祖因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僧辩闷绝,久方苏。即送付廷尉,并收其子侄,并皆系之。

会岳阳王军袭江陵,人情搔扰,未知其备。世祖遣左右往狱,问计于僧辩,僧辩具陈方略,登即赦为城内都督。俄而岳阳奔退,而鲍泉力不能克长沙,世祖乃命僧辩代之。数泉以十罪,遣舍人罗重欢领斋仗三百人,与僧辩俱发。既至,遣通泉云:“罗舍人令,送王竟陵来。”泉甚愕然,顾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经略,贼不足平。”俄而重欢赍令书先入,僧辩从斋仗继进,泉方拂席,坐而待之。僧辩既入,背泉坐,曰:“鲍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鏁卿,勿以故意见待。”因语重欢出令,泉即下地,鏁于床侧。僧辩仍部分将帅,并力攻围,遂平湘土。

(选自《梁书·列传三十九》,有删改)

【注】①斋仗:帝王斋宫禁卫。②鏁(suǒ):即锁,拘系、囚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新蔡太守      寻:不久

B.日就道       克:限定

C.及荆、湘疑         贰:有二心

D.罗舍人       被:带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时僧辨竟陵部下犹未尽来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微闻       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方苏       尽是他乡

D.背泉       门虽设常关
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与君俱受命南讨,而军容若此,计将安之?(3分)

译文:                                                                               

 

(2)世祖遣左右往狱,问计于僧辩,僧辩具陈方略,登即赦为城内都督。(5分)

译文:                                                                               

 

                                                                                     
4.在第Ⅰ卷文言文中,王僧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