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善,字思敬,大兴人。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杨善,字思敬,大兴人。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师溃,善间行得脱。也先将入寇,改左副都御史,与都督王通提督京城守备。寇退,进右都御史,视鸿胪如故。景泰元年,廷臣朝正毕,循故事,相贺于朝房。善独流涕曰:“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众愧,为之止。是年夏,也先使至,廷议简四人为正副使,与偕行。景帝命善及侍郎赵荣为使,赍金银书币往。

明日谒也先,亦大有所遗,也先亦喜。善因诘之曰:“太上皇帝朝,太师遣贡使必三千人,岁必再赉,金币载途,乃背盟见攻,何也?”也先曰:“奈何削我马价,予帛多剪裂,前后使人往多不归,又减岁赐?”善曰:“非削也,太师马岁增,价难继而不忍拒,故微损之。太师自度,价比前孰多也?帛剪裂者,通事为之,事露,诛矣。即太师贡马有劣弱,貂或敝,亦岂太师意耶?且使者多至三四千人,有为盗或犯他法,归恐得罪,故自亡耳,留若奚为?贡使受宴赐,上名或浮其人数,朝廷核实而予之。所减乃虚数,有其人者,固不减也。”也先屡称善。善复曰:“太师再攻我,屠戮数十万,太师部曲死伤亦不少矣。上天好生,太师好杀,故数有雷警。今还上皇,和好如故,中国金币日至,两国俱乐,不亦美乎?”也先曰:“敕书何以无奉迎语?”善曰:“此欲成太师令名,使自为之。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也先大喜。其平章昂克问善:“何不以重宝来购?”善曰:“若赍货来,人谓太师图利。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为好男子,垂史策,颂杨万世。”也先笑称善。知院伯毅帖木耳劝也先留使臣,而遣使要上皇复位。也先惧失信,不可,竟许善奉上皇还。时举朝竞奇善功,而景帝以非初遣旨,薄其赏。家京师,治第郭外。园多善果,岁时馈公卿戚里中贵,无不得其欢心。

(节选自《明史·杨善传》)

少补北平诸生.不甚通经术,而性沉敏,能为人策事。善始事中贵人振,后更事中贵人吉祥等,而与石亨比。会景帝病,善伺知亨、吉祥有迎太上皇谋,遂与之合,而发南宫锢。太上皇即位,论善功,封兴济伯。善虽负才辨,以巧取功名,而憸忮多岸谷。其为序班,坐事下狱。庶吉士章朴亦坐事下狱,与相狎,言家有万孝孺集。时方穷治孝孺党。善从借观而密奏之,上遂诛朴,而复善官。   

(节选自王世贞《杨善传》)

[]①上皇:指明英宗。②憸忮(xiān zhì):奸邪嫉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也先将入寇寇:入侵

B.廷议简四人为正副使简:选拔

C此欲成太师令名令:美好

D而与石亨比比:并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背盟见攻,何也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朝廷核实而予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何不以重宝来购王好战,请以战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善不是很精通经学,但性格深沉敏锐,年轻时就能为人谋划事情,后周旋于士大夫与宦官之间左右逢源。

B.杨善出使瓦剌,在与也先交锋时,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最终得以奉迎英宗回国,完成了皇帝交给他的任务。

C.在政治立场上,杨善拥护英宗,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合谋,推翻景帝,使英宗复辟,杨善也因有功而被封赏。

D.杨善虽然富有辩才,但他密告章朴家藏方孝孺文集,致使章朴被杀,自己却复官。从中可以看出其为人阴险。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师溃,善间行得脱。(3分)

2)非削也,太师马岁增,价难继而不忍拒,故微损之。(4分)

3)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3分)

 

1.D 2.D 3.B 4.(1)十四年八月,杨善随从皇帝北征,到达土木堡,军队溃败,杨善从小路逃跑得以脱身。 (2)不是削减,太师的马年年增多,价格难以维持又不忍心拒绝,所以稍微减少一些。 (3)如果写在敕书上,这是太师迫于朝廷的命令(译为“被朝廷的命令所逼迫”也可),而不是太师真诚的心意。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高考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学过,我们可以联系教材,并结合原文语境来分析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意,“比”应翻译为“勾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虚词用法,逐项分析、判断。D项均为“用”。A表疑问/表感叹;B代词,他们/动词,到; C才/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B项奉迎英宗回国不是皇帝交给他的任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然后看选项中有否把这些关键词或句式翻译错误。(1)句注意“扈”、“间”;(2)句注意“岁”、“继”、“损”1分;(3)句注意“载”、判断句。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杨善,字思敬,大兴人。十四年八月,杨善随从皇帝北征,到达土木堡,军队溃败,杨善从小路逃跑得以脱身。也先将要入侵,杨善改任左副都御使,和都督王通提督京城守备。敌人退去,杨善晋升为右都御使,和以前一样处理鸿胪事务。景泰元年,廷臣正月初一朝贺新年结束,遵循旧有制度,相贺于朝房。杨善独自流着眼泪说:“上皇在什么地方,而我们这些人却自己互相祝贺!”大家愧疚,因为他的话而停止了祝贺。这年夏天,也先的使者来到京城,在朝廷上商议选拔四个人作为正副使,和他一起出使。皇帝命令杨善和侍郎赵荣为使者,带着金银财物前往。 第二天谒见也先,也大有馈赠,也先也很高兴。杨善趁机责问他说:“太上皇帝朝,太师派遣上贡的使臣一定三千人,明朝一年内一定两次赏赐你们,金银财物不断,你们却背盟攻打我们,为什么呢?”也先说:“为何削减我的马价,给我的布帛多被剪断,前后派人去大多不归,又减少了岁赐?”杨善说:“不是削减,太师的马年年增多,价格难以维持又不忍心拒绝,所以稍微减少一些。太师自己考虑一下,得到的好处与以前相比哪一个多?布帛被剪裂,是通事干的,事情败露,被杀掉了。如果太师进贡的马匹有劣马,貂皮有破旧,难道是太师的意思吗?况且您派来的使者多达三四千人,有做强盗的或触犯其他法律的,回去恐怕获罪,所以自己逃跑了,我们扣留他们干什么呢?来进贡的使者接受赐宴,报上的名字有时虚报人数,朝廷核实后给予他们赏赐。减少的只是虚数,实有其人的就一定不会减少。”也先多次称说得对。杨善又说:“太师两次进攻我们,屠杀几十万人,太师部下死伤也不少。上天好生,而太师好杀,所以常常有雷击警示。现在归还上皇,和好如初,中原金银财物一天天送至,两个都欢乐,不也是美事吗?”也先说:“敕书为何没有迎接上皇还朝的话?”杨善说:“这是想成就太师美好的名声,让你自己去做。如果写在敕书上,这是太师迫于朝廷的命令,而不是太师真诚的心意。”也先大喜。也先的平章昂克问杨善:“为何不用重金来换?”杨善说:“如果拿着财物来,人们会说太师图利。如今不这样做,才见出太师仁义,是个英雄好汉,流传史策,颂扬万世。”也先笑着说好。知院伯颜帖木耳劝也先扣留使臣,派遣使者去要挟上皇复位。也先害怕失信,没有答应,终于答应杨善奉迎上皇回去。当时满朝上下争相夸赞杨善的功劳,而景帝认为不是当初派遣他去时的旨意,对他赏赐很少。在京师安家,在城外建宅第。园内有许多佳果,果子丰收的时候就送给朝中权贵、外戚和宦官,没有不得到他们欢心的。 (杨善)年轻的时候被补为北平生员,不是很精通经学,但是性格深沉敏锐,能替别人谋划事情。杨善刚开始时奉事宦官王振,后来又奉事宦官曹吉祥等人,并且和石亨勾结。适逢景帝生病,杨善探察得知石亨、曹吉祥有迎立太上皇为君主的谋划,于是和他们合谋,破除南宫禁锢。太上皇重新当了皇帝,判定杨善的功劳,被封为兴济伯。杨善虽然凭借才智机变,用虚浮不实的手段取得功名,但是他奸邪嫉恨为人高傲。他为序班时,因事获罪被囚禁在监狱。庶吉士章朴也因事获罪被囚禁在监狱,与杨善关系亲近,说家里有方孝孺的集子。当时正彻底查办方孝孺党羽。杨善从他家里借来看,并把这件事秘密上奏朝廷,皇上于是杀了章朴,而恢复了杨善的官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

①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又将“海内”视为自己当然的统治疆域。其实,统治者在对待疆域方面,既有“内外之别”,也有“远近之分”。

②所谓的“内外之别”,就是将华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严格区分来开。常以九州范围作为区分内外的标准。最初的内外之分,含有强烈的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了“内诸夏,以外夷狄”②的基本准则。

③受此影响,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称为“异域”、“绝域”、“殊域”、“殊方”等,以作为区分内外的地理标识。如《周书》设有《异域传》一目,观其所指之异域,既有高丽、百济等邻国,也有今我国境内的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等部族。

④“远近之分”主要区分的是从统治中心到边疆的空间距离。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之际即有一种将全国王畿以外的土地进行分等的九服制度。对于九服的划分,古人或认为是以远近作为收赋的依据,或认为是用于区分华夏与“夷狄”。其后在《禹贡》中,也记载了一种“五服”制度,以王都为中心,以里的距离作为划分标准,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虽然九服制也好,五服制也好,都只是时人的一种设想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其观念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⑤边疆的“地域形象”,既有客观事实的描述,也有较多的主观想象,甚至故意歪曲的内容。由于农耕文化视域下的传统边疆观,不仅将“夷狄”排斥在“中国”之外而且固执地视“夷狄”分布的边疆区域为“化外之地”,对“夷狄”居住的边疆地区进行集体有意识的贬低,经过长期反复的渲染,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蛮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对边疆经略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⑥首先,经略边疆需要大量人才,但内地士子与官僚多不愿意前往,无疑会影响边疆的经略。以华南边疆广西以例。宋代,“广西去朝廷远,士夫难以一一到部”,官僚统治机构中多有缺额。其次,边疆的地域形象还深刻地影响到边疆地区重要性的认识,是王朝边界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乃穷山恶水,属“无用之地”。汉武帝经略西域,开展大规模屯田,其后“民力屈,财用竭”,面临严重危机,不得已而罢轮台屯田,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后来西汉放弃了对海南岛,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

⑦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各地风俗各异,经济文化发展十分不平衡。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的原因,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内地,是客观事实,亦不必讳言。经略边疆,首先是要发展边疆,才能守边固土。历朝有远见的统治者为经略边疆,付出过巨大努力,但多收效于一时。尽管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缘于心理偏见形成的边疆地域形象的影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人们以边疆为穷途劣地,视边疆为畏途,边疆的发展缓慢。时下建设边疆,不仅要大力发展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更要培植正确、健康的边蹕观,纠正原有的地域偏见,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显然,这需要各方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摘自《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
1.下列关于边疆地域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疆的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内外之别”“远近之分”的观念是影响边疆地域形象塑造的因索。

B.边疆地域形象虽有主观想象、故意歪曲、有意贬低的成分,但客观事实的描述对经略边疆的消极影响更大。

C.源干心理偏见形成的古代边疆地域形象,严重影响了有远见的统治者对边疆的经略,其努力大多收效于一时。

D.时下我们需要努力培植正确、健康的边疆观,纠正地域偏见,修正边疆形象,推动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指出边疆地域形象和早期疆域观的关系,然后简析了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后说明统治者对待疆域有“内外之别”和“远近之分”。

B.②③④逐层深入,引用历史资料,分别阐释了“内外之别”和“远近之分”的含意,指出这两种观念对边疆地域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C.⑤段分析了边疆地域形象中负面内容产生的原困,⑥段承接上文,从两个方面说明它对经略边疆产生的消极作用,并列举历史事实证明。

D.⑦段首先指出边疆落后于内地的事实,然后概括了边疆形象对经略边疆的影响,最后呼吁我们要为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作出努力。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统治者以九州范围为标准,以“内诸夏,以外夷狄”为准则,区分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养成了强烈的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意识。

B.对于商周之际实行的九服制度和《禹贡》中记载的五服制度,古人或认为是以远近作为收赋的依据,或认为是用于区分华夏与“夷狄”。

C.中原统治者多从农耕文化的视角审视边疆,将“夷秋”排斥在“中国”之外,视其分布区域为“化外之地”,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优越感。

D.在古代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属“无用之地”,在面临危机时就弃守疆土,造成王朝边界的变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小蚂蚁正在地下爬,有人在它的四周倒了一圈洗衣粉。洗衣粉有着强烈的气味,小蚂蚁每每爬到洗衣粉边上不知什么原因就退了回来,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小蚂蚁累得不能动弹了,还是未爬出那圈洗衣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0~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一览表,请根据图表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命题特点。要求:①答出三个特点;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50字。(6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奇迹,在那些年代,       ,还有我们伟大的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还有弗兰西斯·培根等哲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验证真理的先河,而培根子则是宣扬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人。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他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一样,创立一派学说并广收信徒。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于是,    ,人们就不断用实验物理的方法去探究新的知识。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作为一个思想流派,                                                      凡是在“五经”中获得知识并以“五经”的解释阐发为业的就是“儒”。

  ①于是就有了互相认同的凭据

   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的是它的师生与经典的传授系统

   ③儒家之所以能够继续和维持白己的传统

  ④有明确的知识基础

   ⑤并与其他学派划清界限

   ⑥儒者以“五经”为基本典籍

    A.③⑤②⑥④①    B.⑥④①③⑤②    C.③②⑤⑥④①    D.⑥①④③⑤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