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山间小路 (台湾)龙应台 ①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山间小路

(台湾)龙应台

①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②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拭、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③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

④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拭会面。他要和张拭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来回渡湘江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⑤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⑥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⑦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地,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⑨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⑩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昕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文章主要写岳麓书院,为什么却要从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写起?(5分)
2.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3.文章第④、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6分)
4.请探究本文以“山间小路”为标题的作用。(6分)

 

1..①以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开篇,突出其幽静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类比长沙岳麓山的小路;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引出正题,为下文写岳麓书院作铺垫; ③将“小路”与众多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2.百泉轩庭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千年之后仍然冒着泉水,象征着文明的源远流长,充满生机与活力。(2分)说明文明并不是脆弱的东西,它一直是和霸权抗争的力量。(2分) 3.(1)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2分)(2)第四段主要是景物描写,布置了“光影错落”“时光恍惚”的境界。接着以“九月”为牵引,叙述朱张会面、讲学辩论的盛况。第五段主要是议论,提出看法。(2分)开头景物描写为叙事布置环境,叙事又为下面议论提供根据。(2分) 4.以“山间小路”为题用意深远。①从结构层面看,“山间小路”是全文的线索,与开头和结尾有关小路的叙写相呼应;②从内容层面看,本文是作者走在山间小路上引发的思考,“山间小路”也使人们联想起朱熹曲折命运和书院的兴衰历史;③从思想层面看,小路有象征意义,它贯穿古今,连接着过去的书院和现在的书院,小路上曾走过许多的思想家,小路见证了太多文明的兴衰,所以它象征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解题的思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题干说“文章主要写岳麓书院,为什么却要从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写起”,这里有一个暗示,“文章主要写岳麓书院”,既然主要写岳麓书院,那么前面写别的内容自然是为了引出主要对象,为其出场做铺垫;第一段所写的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和第二段长沙岳麓山的小路有相似之处,两者之间形成类比关系;同时这条小路又与很多的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这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方法如下:从上下文入手,从关键词入手,从表达技巧入手,从文章主旨入手。答题模式:什么技巧,什么内容,什么效果(情感、主旨和结构方面)。“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在第八段,开头说“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文明不是脆弱的东西;“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是一个假设句,说明文明一直和霸权做这抗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首先了解表达方式的种类,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是一篇散文,一般可以排除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然后结合文段进行解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第四段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第五段“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主要是议论。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标题的作用。标题作用答题思路指津: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答题的时候一般应从结构、内容、思想情感或文章主旨方面进行答题。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武侠的起源是很早的,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探讨。比如说,有人认为武侠的精神最早来源于墨家的精神、墨子的精神。墨子的精神就是“兼爱”,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牺牲自己为别人谋福利。这是比儒家还能牺牲自己的,儒家还要讲一点中庸之道。而墨家、墨子的行为则是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最早论述“侠”这个概念的也有一些著作。其中著名的有《韩非子·五蠹》中对“侠”的否定,韩非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他反对“侠”,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说“儒”和“侠”都是坏东西。也就是说在统治者眼里,“侠”和知识分子一样都是讨厌的东西,都是扰乱社会秩序、不让统治者好好睡觉的人:知识分子经常提意见,“侠”不提意见而直接捣乱,这些家伙都属于社会的蠹虫,是应该好好镇压的。韩非子的观点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但是他从反面指出了“侠”的一个功能:“侠”的社会功能和文人是相近的,都是为社会鸣不平的,都是对社会持批评态度的,从批评的角度来推动社会前进的。所以说,虽然说文人和武人是两端,恰恰文人和“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北大的陈平原先生有一本书就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恰恰是文人最喜欢做侠客梦,“侠”和“文”的联系是非常紧的。司马迁《史记》中的有些篇章,被认为是武侠文学的最早的源头。司马迁是怎么论述“侠”的呢?《史记》里有<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他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承,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司马迁这段论述,是对武侠精神非常好的概括。但是我们注意一点,司马迁这里没有提到“武”,就是说“侠”是可以没有“武”的。我们现在受武侠小说影响,认为侠客一定要身怀绝技,一定要有点什么过人的搏击本领——不是这样的。所以我有一个著名的谬论:中国20世纪最大的侠是谁呢?就是雷锋,雷锋是当代的大侠。我第一次说的时候,北大学生也不理解,说雷锋也不会武功啊,虽然是个解放军,不过也只是个开汽车的解放军,也没打过机关枪啊。我说“侠”跟会不会武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谋利益,而且不以此来自傲,这就是“侠客”。

司马迁还说过:“游侠救人于厄,赈人不赡,仁者有采”……

就是说能够救人于困厄之中,这就是“侠”的精神。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伟大,不仅仅是由于文采,更在于司马迁人民性的立场。司马迁写《史记》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批判不公正的社会、批判统治者;他写了很多布衣人物,写了很多普通人;他把孔子这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写到《世家》里去,把他写到帝王将相的队伍中去;把许多刺客、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写到历史中去,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后来的历史著作为什么不能跟《史记》比?就像鲁迅批评的那样,以后的历史著作成了写皇帝的家谱。立场变了,价值自然就变了,所以司马迁的伟大还在于他的人民性的立场。

                                                 ——节选自孔庆东《中国古代武侠小说概况》
1.韩非子对“侠”的否定从反面指出了“侠”的____的功能,而司马迁的话是对    的形象诠释。(4分)
2.下列各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学术界对武侠的起源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探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武侠的起源是很早的。

B.韩非子认为:“侠”和知识分子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扰乱社会秩序,是需要镇压的。

C.“侠”的社会功能和文人是相近的,都对社会持批评态度,从批评的角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D.因为“侠”和“文”的联系紧密,所以《史记》中的某些篇章被认为是武侠文学的源头。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武侠精神包括讲义气,说话算数,不过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愿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救助别人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等内容。

B.在司马迁看来,“侠”是一种精神,而不是武力,真正的“侠”是不应该动武的。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

C.中国20世纪最大的“侠”是雷锋,这是作者根据个人对侠的理解作  jLI_I的判断,作者并不是真的认为这是谬论。

D.根据文章对武侠精神的论述,晚清的鉴湖女侠秋瑾,愿意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谭嗣同都是具有武侠精神的。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1.(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南乡子·冬夜

黄升

    万籁寂无声,衾铁棱棱近五曼。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绘冬夜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的上阕的词眼是哪个词语?请作简要的原因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知己说

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①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恝( jia)然:淡漠,无动于衷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知之难,处知者          实:确实

B.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名辱者    亏:受损

C.而不以君臣之法              绳:用绳子

D.然赖其力以建功人国          卒: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遇知己而名著          家叔余贫苦

B.光武知严光不能屈        二虫又何知

C.图旦夕之安而忘所有事    还也

D.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    某所,母立于兹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B.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C.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D.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便以古人的感慨“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切入主题,何以有此感慨?因为“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

B.作者认为只有居下位的人拥有可取的实学,居上位的人拥有知人的智慧,才有相合相知的美事。“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居下位之人不可强求被人重用。

C.文章多处运用事例来证明观点,光武和严光之例,证明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信陵君与侯生,毛薛二公之例则证明了“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

D.本文说的“知己”,主要是说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3分)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3分)

(3)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4分)

 

查看答案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雾树溟潆叫乱鸦②湿云初变早来霞③细雨犹寒后夜花④酒家依岸扎篱笆

⑤东风已绿先春草⑥村艇隔烟呼鸭鹜⑦莫遣江声入远沙⑧深居久矣忘尘世

⑤③④⑥②①⑦⑧    B.②①⑤③⑥④⑧⑦

C.①②⑤③④⑥⑧⑦    D.⑤③①②④⑥⑧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