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途 中 梁遇春 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梁遇春

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②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可要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和人心的种种情调。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与当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么不断地接连走过,你很可以拿他们来彼此比较。这种普通人的行列的确是比什么赛会都有趣得多,路上源源不绝的行人可说是上帝设计的赛会,当然胜过了我们佳节时红红绿绿的玩意儿了。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

③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说起,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的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pàn,“入泮”指考中秀才,编者注),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谛,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④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⑤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到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甜蜜的东西看得太久了也会厌烦,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⑥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上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行走在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方式,无论是车中、船上还是人行道上都可以见识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B.“读书是间接的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了解人生”,所以作者认为“读万卷书”比不上 “行万里路”。

C.第④自然段通过对比说明旅行中的人看到的是死景,而行走在途中的人看到的是自己发现的美景,从而说明“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这一观点。

D.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独特的心境,他把人生看成一条道路,途中即使遇到许多苦辛,为着路上的风光和有趣的同路人,也值得走下去。

E.全文语言风趣、幽默,意蕴深沉,作者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生动形象的告诉人们不要因为忘了欣赏身边的景物而虚度人生。
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3.请探究“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这句话的含义。(6分)                                                                              

 

1.BE 2.(1)开篇点题,表明作者对行走在途中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引出下文,指出应该细细鉴赏人生路上的风光,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2分) 3.①闭上眼睛是指不去看世界,看人生路上的风景,这样的的人生是无趣的混沌的,看不清世界的。②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要细细鉴赏人生路上的风光,遇到有趣的同路人,进而品尝到人生的趣味,享受人生的自由。③无论人生“途中”见到什么,结局如何,我们都要去领略沿途的风景,释放心灵,不被世间的荣辱打扰,让心灵更加澄澈。(一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作者只说“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却不是说读书比不上行路。E项,没有拟人和夸张的手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作用。结合后文内容,“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说明作者是喜欢行走在途中的。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说,“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指出应该细细鉴赏人生路上的风光,所以第一段又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通过反复品读语句,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要分析“闭着眼睛”、“朦胧一生”等词的含义,作者希望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要点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语言阻碍沟通

董进宇

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语言,然而语言却也时时阻碍着沟通的顺利进行。语言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普通人和杰出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杰出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说话明确具体,而普通人则经常性的语言模糊笼统。

②一个女人恋爱了三年,最后男朋友跟人走了。这个女人从此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那么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难道她和每个男人都谈过恋爱?自然没有,那她怎么知道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实际上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男人的愤怒,准确地说是对某个男人的愤怒,但她这句话则笼统地说成了所有的男人,此为笼统、模糊!人类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人类用有限的词汇这种抽象的概念工具描述表达无限的事物,就出现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产生歧义与模糊的基础。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词语以“意义”,这样在沟通中误解就不可避免了。

③比如张三的脑海中有一个意思,他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李四通过声音接收到了这个词语,然后他在自己脑海中把这些词汇组合成了自己的意思,但这个过程中他对这些词汇作了自己的定义。张三的意思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表达出来的时候,可能由于他对词汇的不同定义和他的语言使用能力的限制,已经使词义发生了背离原意的扭曲;而李四在接受张三表达的过程中,由于同样的原因,又使词义发生了第二次扭曲——李四对词汇的定义可能既背离了原意又背离了张三的词汇定义——然后组合成他认为的意思,此时李四极有可能已经把张三原本要表达的意思给完全歪曲变形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每个词的定义都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有两个人的定义完全相同,这个沟通受阻的世界就来自语言的歧义性、模糊性——人和人之间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可能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了误解。

④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这就是说,人必须依赖语言而存在。人们在表述一件事情时必须把自己心中的意思附着于语言上。但是,在人们用语言表述“这个意思”后,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容易把被语言表述的“这个意思”当作事情本身。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却误把语言当作了沟通内容本身。实际上语言不过是人们描述事物的一个工具而已,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所以我们在听人讲话时,绝对不能把对方的“话”当作事情本身。事情本身还得经过仔细求证方可得知。实际上大家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地图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疆域,地图只是疆域的描述,它跟真实的疆域是有差别的。同样,语言从来就不是真实的事物,若沟通过程中不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沟通受阻往往就不可避免。

⑤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人类的囚笼。我们彼此之间的误解隔阂是通过语言形成的,语言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樊篱,语言也构成了人类的囚笼。

(摘编自《北大讲座》,有删改)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帮助人们沟通,但同时语言也会阻碍人们沟通,导致语言阻碍沟通的问题在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歧义性。

B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时候,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各自赋予该词汇的语义完全不同,所以导致了沟通中的误解。

C沟通者若认识不到语言描述不能代表事物本身,往往会把语言和事物本身相混淆,这样沟通障碍就难以避免。

D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在于语言,语言这个“人类的囚笼”是造成人们沟通障碍的根源。
2.请根据文意概括导致语言歧义性、模糊性的原因。(3分)                                            

    113.请解释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要说明的道理。(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

[]①喻:明白。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2分)

2)对这同一主张的阐述,孔子和孟子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凤姐梦见秦可卿前来告别,说贾府不久将有不幸的事发生,告诉凤姐不可忘“盛筵必散”的俗语,又赠言与凤姐。凤姐醒来惊出一身冷汗。(《红楼梦》)

B刘备死后,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马谡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诸葛亮感慨“幼常足知吾肺腑”任命他为参军。(《三国演义》)

C葛朗台有生以来第三次请客,中场到来的银行家德·格拉桑害怕失去表现的机会,表示愿意自出路费去巴黎为葛朗台实施计划。《欧也妮葛朗台》

D为了应对提款风波,吴荪甫毅然决定发信通知那些老存户,声明凡在半个月内要提取他们没有到期的款子,可以特别通融,利息照日子算。《子夜》

  E初八高家放烟火,公馆里的主人仆人们燃起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射,以此来取乐。觉新气愤地责备那些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

甘州遍

(五代)毛文锡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么样的气氛?(3分)                                                                         

(2)下阙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姚燧传

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燧不能                 忍受

B.非身斯世之道也         周:普遍、全面

C.辞无                 溢:过分

D.故君子以是           少:轻视
2.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    )(3分)

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    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3分)                                                                   

    (2)武宗面谕燧,燧拜辞。(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