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明朝一共277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明朝一共277年,入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不胜枚举。可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徐光启,只此一位,别无他人。随便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启影响了历史400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

1593年,已经31岁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教书。这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在此徐光启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徐光启从郭居静那里知道了天主教的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家乡传教,西方传教士正式登上了上海的舞台。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徐光启38岁那年,他赴京参加会试途中,又有机会认识了耶稣会士利玛窦。三年后,已过不惑之年的徐光启,不仅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渐行渐高,而且在宗教信仰上也找到了坚定的方向,他接受了葡萄牙传教士罗如坚的洗礼,成为天主教徒,教名Pual(保罗)。

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毫无疑问是受益于朋友。比起两个世纪之后,西方传教士在殖民地不甚光明的形象来说,徐光启所认识的传教士朋友,是如此地富有人格魅力。那是一群圣贤之徒,悲悯而智慧的目光凝视着世人,宣扬着忠孝慈爱、改过自新,这和中国的先儒何等相似。与其说徐光启膜拜了上帝,不如说他膜拜了朋友——传教士有他的国度,但真理没有国度,大可拿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

他看到,这群朋友身上有中国先儒所没有的特点:学有专长,技术兴国。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

42岁的徐光启考中进士,并最终获得“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职务。他做官也是几起几落。可他始终关心国计民生。他读兵书练武艺,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加强京师的戒备和操练;他兴修水利和技术发明,在天津开辟水田,改革军屯,推广高产作物。虽说对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回春,但至少对百姓的生活、军队的防务,还是颇有益处。

而徐光启主政的最大成就,应该是编写《崇祯历书》。由于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崇祯皇帝召回了已退休的三朝旧臣徐光启,要他主持历法改革。70岁的徐光启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测量与编制工作中,他的国际友人汤若望和邓玉函也加盟其中,最终完成了这部用西方天体理论指导古老中国的奇书。

徐光启本质上就是个科学天才。漫长的赶考岁月、繁忙的行政工作,都没有影响到他的科研事业,《农政全书》如期出版,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科技的贡献,该从一个甘薯说起。

父亲去世那年,江南水灾,农田尽淹。回家守孝的徐光启对此十分忧心,听一位朋友说起福建一带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极易成活。徐光启立即让朋友带来一些秧苗,开荒试种,果然丰收。于是他把种植心得编成小册,发送乡邻。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

不仅如此,他的翻译天才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的。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

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徐光启抚摸着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可历史,比他预感的更悲哀。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间,科学再度被打入了“冷宫”。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

幸而,1633年,徐光启闭上了他才华横溢的双目,终此一生,没有看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科技理想的双重覆没。只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复苏机会,到底没有被当朝抓住。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光启中过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但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在农业、数学、天文学方面均有建树,影响了中国历史400年。

B认识传教士是徐光启命运的转折点,从他们那里,他开始了解并热爱西学,并且在宗教上找到了坚定的方向。他克服重重阻力,接受了洗礼,成为一名天主教徒。

C徐光启的传教士朋友和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有着极其相似之处,都富有人格魅力,宣扬忠孝慈爱、改过自新,主张学有所长、用技术兴国利民。

D徐光启做官几起几落,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他熟读兵书,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强化军队的防务,兴修水利,加强生产,改善百姓的生活。

E由于钦天监依照旧历书预报日食出现差错,皇帝召回已经退休的徐光启,来参与测量和编制工作,改革历法。最终徐光启编写成《崇祯历书》。

(2)文章介绍了徐光启的哪些科技成果?意义何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说说徐光启是怎样一个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光启抚摸着《几何原本》译本,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而“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请联系我们对科学所应有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得分。 (2)①天文学方面:编写了《崇祯历书》,这是一部用西方天体理论指导古老中国的奇书。对我国的天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农业方面: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编写成《农政全书》,对我国农业有很深远的影响。 ③数学方面:翻译的《几何原本》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 (3)①思想开放。入过内阁、掌过相权,但热爱西学,信仰天主教。②关心国计民生。加强军队建设、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③正直自守。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④远见卓识。针对晚明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认为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几何原本》刊印发行后,他预感到此后的一百年里,其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⑤博学多才。在天文、农业、数学方面均有建树,且影响深远。总之,徐光启是一名思想开放、关心国计民生、正直自守、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 (4)①作为一个科学家,徐光启有远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数学著作一定有广泛的影响。②作为一个关心国计民生的人,徐光启有忧患意识,担心科学不能及时广泛传播,不能挽救时局。③科学的普及在中国步履太慢,封建制度制约着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这也是造成我国近代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④我们应更努力地学习和掌握科学,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他克服重重阻力”的说法欠妥。C项,中国古代先贤们没有“主张学有所长、用技术兴国利民”这一点。E项,皇帝召回已经退休的徐光启是“主持”历法改革,不是仅“参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4)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和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叫我一声“哎”

刘立勤

郝文爬上山垭时,一丝风顺着坡边吹过来,他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山妞的发梢儿不经意地掠过自己的脸,回头看看身后,山妞正向自己走来,迎面的风里也多了一线山妞的馨香。郝文的心里犹如蚂蚁蜇过,轻飘飘地痛。

郝文是城里人,师范毕业后被分到小学当教师,一教就是几年,起初的不平和忿恨就像用过的粉笔,都化成粉尘消失了,记忆中是孩子们一张张纯朴的笑脸和一声声稚气的呼唤。那些笑脸和稚气的声音又织成一张网,网住了郝文。郝文在那张网上挣扎时,又认识了高中毕业刚刚回乡的山妞。山妞那幽幽的一丝浅笑和一声甜甜的“老师”,就勾住了郝文的手脚,郝文就身不由己地跳进了山妞那双能淹死人的眼睛里。

沉浸在山妞的眼睛里,郝文觉得很美气,美气得他生生是不愿出来。可是,每当他沉浸在那份美气之中不愿意出来时,山妞就会情不自禁笑吟吟地喊一声“老师”。山妞的声音很甜,山妞的笑脸也很诱人,但那“老师”的称谓确是让人恼火。平日里,郝文是极喜欢这个称呼的,一声“老师”让他感到亲切也让他幸福,独独在山妞面前他不喜欢,他不喜欢山妞叫他“老师”,让山妞叫他什么呢?他又说不出,只好在山妞不在身边的时候独自生气,生闲气。

有过许许多多的美气,又生过许许多多的闲气,郝文的心里终于有了一个主意:约山妞一起去看青云观。青云观的道士没了,青云观的神像也走了,青云观没了香火,青云观就成了离村子最远也是最清静的地方。在那里,郝文遇不上自己的学生;在那里,郝文也碰不上学生家长。他想,在这里没有别人喊“老师”了,山妞总该叫一声别的什么吧。

可是,在去青云观的路上,山妞还是一口一声地喊“老师”,郝文的好心境一声一声地就没了。气得他一口气上了山崖,把山妞和“老师”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在青云观前的青石板上,看着山妞脸上细细密密的汗珠,听到山妞喘喘的出气声,郝文心疼得想喊一声“山妞”,但他一想到该死的“老师”,他生生是忍住没喊,他担心山妞又跑回去捡回那声“老师”。郝文心里的气慢慢消了,消了气的郝文真想做出一点儿男人本该要做的事情,可他没做,转过身就走了。他觉得自己有点怕山妞了,怕山妞喊他“老师”。

这次山妞没喊,好长时间了山妞也没喊,没喊了郝文的心里又有一点儿空落落的,回过头去看山妞,山妞却抿着嘴笑。

“怎么不喊老师呢?”郝文忍不住问。“不喊。”山妞说。

“为什么?”郝文问。

“我爷爷说,在坟地和庙观里不能喊别人的名字,喊了谁的名字,山神野鬼就会勾去他的魂魄。”山妞说。

“哦——”郝文一惊一喜,说,“那么你叫我什么呢?”

“你说呢!”山妞低下了头。

“叫我一声‘哎’好吗?”

郝文说罢,山妞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这可是山里女子呼唤男人一辈子的称呼呀。山妞抬起羞红的脸,郝文正一脸真诚一脸渴望地看着自己,山妞张了张口,轻轻地轻轻地喊了一声“哎”,郝文听了,就高声地应了一声“哎”。一低一高的声音惊醒了四周的鸟儿,也惊喜了两颗萌动的心。太阳儿就躲在山后偷着乐去了,他们就沉浸在这“哎”声里拔不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全篇以平淡、自然的叙述,交代了郝文和山妞去青云观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扣人心弦,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郝文对山妞的不满,就是通过郝文一口气上了山崖表现出来的。

C城里人郝文师范毕业后被分到农村小学当教师,遇见山妞之前,他心里很不平衡,是与山妞的爱情使他放下了不平和忿恨。

D小说铺展郝文与山妞间久积于心而又欲发不能的微妙情感,作者借山里的习俗将其鲜活可感地呈现,彰显了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E朴实、含蓄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郝文不喜欢山妞“老师”的称谓,是因为他内心喜爱着山妞,郝文让山妞叫他“哎”就体现了这一点。

(2)小说最后一段写道:“一低一高的声音惊醒了四周的鸟儿,也惊喜了两颗萌动的心。太阳儿就躲在山后偷着乐去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山妞这一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山妞说,在坟地和庙观里不能喊别人的名字,喊了谁的名字,山神野鬼就会勾去他的魂魄”体现了山妞没有完全摆脱山里人封建迷信的弱点,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写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的气势,他站在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一世之雄”。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于时序交替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政负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十四年,以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

先是,精忠以书招郑锦,锦至复拒之,将士多为内应,锦遂取泉、漳二府,据厦门。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尽取漳、泉地。锦遁归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方郑锦屡入寇,徙滨海居民入内地,民多荡析。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及锦死,子克爽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爽乃遣使满分5 manfen5.com书,愿称臣入贡,不薙发登岸。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有删改

仪:姚启圣的儿子姚仪。郑锦:郑经,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糜:花费。薙发:清初,政府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留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政负数万       课:赋税

B.听降卒垦荒,民困渐      苏:复苏

C.子克爽其爵              仍:沿袭

D.大降卒,遣之归          赉:赏赐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B.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C.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D.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启圣少时任侠,在通州游历时被当地土豪侮辱,即请求参军。担任通州知州时,抓捕了那位土豪并将他杖杀,报仇后就弃官回乡了。

B.吴三桂手下的将领韩大任骁勇善战,决定和郑经的反清部队会合。姚启圣能言善辩,劝降成功,并将投降的士兵全部编为自己的部队。

C.姚启圣和儿子姚仪屡建战功,还自己出资五万白金赡军购马,准备盔甲弓箭。总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说其多次立下战功,朝廷下诏嘉奖姚启圣。

D.姚启圣关心百姓,体恤民情,曾帮助被士兵抢掠的女子回家,还曾自己捐资赎回两万多难民,并请求朝廷开放海界,恢复百姓的常业,让投降的士兵垦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

译文:

(2)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今天,我们都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把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他者即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

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群,无视创作底色的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

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的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对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第段中“‘小’了时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的今天,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虎视眈眈并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力量,我们已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变得“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C.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把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

D.把个体的“小”放入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既无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也无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提出观点,因为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所以电影《小时代》影响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

B.第段在第段的基础上论述文艺作品的探索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弊端,然后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识误区的角度探究其原因,最后表明自己的看法。

C.第段开头照应第段,指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强调了知识分子应具有的重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D.第段紧承第段,从历史和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社会物质化的原因,强烈呼吁作家和艺术家们要有情怀,要有格调,为时代唱大风,力矫颓俗。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用文艺作品对物质和人的关系进行探索,这成为已经摆脱了贫困的知识分子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

B.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进行剥夺和压迫,所以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

C.文艺的幼稚和浅薄就在于让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这个阶段是必须超越的。

D.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传播,普通人目光向下倾并不为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