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后面的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后面的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B.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C.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D.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B.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1.C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指的是对“民间艺术”的对待方式,而不是对“民间艺术”的阐释。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在第五段出现,在首段也有体现,由于作者并没有表露出自己感情色彩,也无法推演,因此不能判定它符合题干的意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B.C.D三项传递的信息过于片面,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曲解或狭义理解原文的意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叫“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

②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总不得闲。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③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

④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⑤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不然怎么办呢?方圆十几里内看不见一个 人,全是山。

⑥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 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

⑦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⑧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破老汉”的形象特点。(4分)
2.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6分)
3.本文借写牛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 (4分)
4.为什么作者说“清平湾”是“我的”清平湾?请加以探究。(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欲速则不达;          。(《论语》)

(2).君子固穷,                        。(《论语》)

(3).博学之,                        ,笃行之。(《礼记》)

(4)                        ,子姑待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左传·秦晋崤之战》)

(6)                     ,用心躁也。(《劝学》)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8)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后两句加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3分)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分)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3分)

(4).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3分)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3分)

(6).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3分)

(7).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3分)

(8).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