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B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C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D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梦见自己骑马登山几乎要坠下山时,都是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B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C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不高兴了,他亲自进宫侍奉医药。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受伤、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时,子高和他在建安相会,人马最为强盛。先后任过贞毅将军、东阳太守、通直散骑常侍等职。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5分)                                                                 

(2)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5分)

 

1.B 2.A 3.C 4.(1) 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关键词“稍”“习”“胆决”“愿”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 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关键词“兵甲”“御”“陈(通假字)”的翻译各1分, “一髻半落”的句式特点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首先浏览选项,了解大概内容;然后回归文本,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最后将选项和文本的句子进行比较。一般的误区有:张冠李戴、曲解实词虚词、时间地点错位、强加因果。C“文帝不高兴了”不对,原文“文帝不豫,入侍医药”是指文帝病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稍”译为“渐渐”、 “习”译为“熟习”、 “胆决”译为“胆识决断”、 “愿”译为“希望”。(2)句中关键词“兵甲”译为“兵强马壮”、“御”译为“统帅”、 “陈(通假字)”。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侯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3分)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是认知,当然也有身体践履,但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玩核桃

徐慧芬

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样,纹丝不差!   

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莱,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谈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竞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到呢!傅三大叶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1.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4分
2.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

(2)傅三的眼泪汨汨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
3.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出人意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还是傅三?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1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4分  

眼睛很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装下整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又很苛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不得一粒沙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