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便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龚自珍《己亥杂诗》的“______,______ ”两句,借助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却还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猱”“度”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诗歌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什么,请简要阐释。(5分)
2.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作动词,追踪探访

D帝以践祚岁久      践祚:登上帝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龚群

①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②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在我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③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

④助推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

(摘编自201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中“孝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传统孝文化,我们只有批判性吸收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C.一个诚恳地关怀他人和社会的人往往是愿意为父母尽孝的人。

D.当代孝文化,应提倡邻里守望相助的风气和维护父辈权威的地位
2.关于文中第二段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提出观点孝的伦理观念要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认为传统的孝文化都是可取的。

B本段提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关系中的父子等级也是合理的。

C本段虽然提出传统孝文化的合理之处,但是也明确指出了其中的某些不可取之处,有做到辩证看待传统孝文化。

D本段中提出孝的伦理观念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否定传统孝文化。
3.助推家庭养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成绩下来后,小章同学的成绩刚够本省二本段,小章犹豫不决:上二本,就得到偏远地方,将来就业就可能留在那里;要上高职专科,一辈子可能就是蓝领,难以出人头地;重新复读,又担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误一年。

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学,根据小章的情况,请你帮小章做出选择,明确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个字。(6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