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梅 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释】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1.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6分)

 

1.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3分) 2.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2分)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的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结合诗句信息较完整4分,丢失信息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把诗句意思读懂。此诗首联写实景。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个数月。雨雾遮住了山,遮暗了江,天地之间朦朦胧胧,浑浑沌沌。百花凋零,天空灰朦,天地间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何况是流放囚徒?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添愁。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 ”的基调。颔联直抒作者的思乡之愁。夜深人静的雨中,传来了猿的哀婉凄楚的悲啼,更增添了思乡之愁。愁深使得思乡之梦犹生,梦中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刚刚被浓浓的乡情、亲情裹住,公鸡却又打鸣了,天亮了,好梦也断了。在这个雨夜里,作者又何曾入过睡啊!忧乡之愁,思乡之梦,整个晚上都陷入了深深的忧情愁苦之中。作者的情绪陷入了无边的思乡雾海之中,没有北归的希望,没有天晴雨停之日,什么人能解我的思乡之愁啊。尾联,作者直接抒发思念京城的思想感情。京城虽多风尘,把白色的衣服全部染黑了,也是情愿啊;可惜,我被放逐到阴雨蒙蒙的江南,虽然是春天,潮湿闷热的天气,把白衣也全染黑了,我却回不了京城,不能北归。这是作者放逐永州几年后,仍不能量移的最感伤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诗是柳宗元在元和四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柳宗元的这首诗,写的是晚春的“梅雨”,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的思乡幽情。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情包围着作者,压在心头,无法解开。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诗中的情是浓烈得化不开,又是哀婉凄绝,读者无不为之潸然泪下!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实在是有老杜沉郁的风格。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国,崇、观法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次国际公路自行车大赛的最后赛段,塞尔维亚选手伊凡凭借强有力的冲刺最终夺得大赛冠军。但就在当天晚上,大赛裁判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取消伊凡的冠军资格并处以罚款,原因是他冲过终点时做了羞辱他人的不文明手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标志,请从图案设计的角度揭示这个图形的构图要素和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但在我们心底深处,       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