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节选自《宋史》)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契丹内寇                                         寇:侵犯

B.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挑选

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                 发:发兵        

D.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                       阳:假装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     )(3分)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耶            ②准不发,饮笑自如

③出遇高琼于屏间                ④众议皆惧,准力争之

⑤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⑥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A②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契丹围困了瀛州,寇准分析敌我双方疲劳和安逸的形势,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皇帝不应去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

B.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不愿亲征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实是大胆。

C.在皇帝不肯过河的情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渡河。

D.皇帝亲临前线,果然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2)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1.C 2.D 3.A 4.(1)皇帝很久就打算让寇准做宰相,(只是)怕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相、患、独任各1分,大意2分) (2)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黄河,那么人心就更加不安了,敌人也不会惊惧害怕,这不是取得威信、决定胜利的行为啊!”(固、危、慑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中的“发”如解释为“发兵”则与前面的“急书”讲不通,不合语境了;“急书”是“发”的宾语,所以“发”意思是“打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一种办法,从结构上辨析。“发”的宾语是“急书”,故应是动词,译为“打开”。而选项把它解释为“发兵”就讲不通了。A项的“契丹内寇 ”中的“寇”的意思运用语法结构可以判断出;B项,“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中的“简”可以联系语境进行理解,既是“挑选”。D项,“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可以联系“而箕子被发阳狂”进行解决。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到题干提取有效信息,题干问的是“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然后到文本中找相关的内容,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内容包括人物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他人的评价。可以先找“寇准”所做的事,然后再看作者和他人对其的评价。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本题是考查人物的形象特点,与现代文中的做法一致。人物的塑造主要有两大方法,一是正面描写,二是侧面衬托。正面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侧面衬托就是借助环境和他人对主人公进行衬托。本题问的是“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可以先找现成的句子,再与选项对比,②是自信;③是遇到高琼;⑥是致胜条件。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与之比较,常有以下几个误区: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曲解实虚词等等。B“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说法错,C“皇帝欣然答应”说法错,D“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说法错。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一、牢记常见设错类型:张冠李戴(人、地、时间故意错位)、错解关键词、强加因果、无中生有、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二、巧用已知,把握中心: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分析和概括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体一致。这样的题目一般一错三对。先阅读文意分析概括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抓记叙的要素, 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大都是记叙性材料,要抓记叙的要素。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哪些人,做过哪些官、哪些事,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分层依据,一个人的多件事。 四、比对原文,注意细节,检验确定: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快速固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相”,宰相;“患”担心;“独任”独自担任。(2);“固”,坚决;“危”,不安;“慑”惊惧害怕。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皇帝很久就打算让寇准做宰相,(只是)怕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景德元年,任命毕士安做副宰相。过了一个月,一起任命他们两人都做了宰相。寇准兼任集贤殿大学士,职位在毕士安之下。这时候,契丹入侵,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来,(好像)没有打仗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轻侮我们啊!要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然大举入侵,紧急的军报一个晚上送来了五封,寇准不开封(看紧急军报),饮酒谈笑,和平常一样。第二天,同列的人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皇帝大吃一惊,向寇准问这件事,寇准说:“陛下想结束这件事,不超过五天就能办到。”并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来,想要退兵。寇准阻止了他们,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皇帝对这件事很为难,打算回到宫里去。寇准说:“陛下回到宫里,我就见不到您了,国家大事可就完啦!请您不要回宫,还是到澶州去吧!”皇帝这才召集群臣商议亲自出征的事,问有什么计策。 不久,契丹围困了瀛州,一直侵犯到贝州和魏州,朝廷内外都震惊恐慌起来。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请求皇帝到金陵去;陈尧叟,是蜀地人,请求皇帝到成都去。皇帝问寇准,寇准心里知道这两个人的阴谋,却假装不知道,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 就请求皇帝到澶州去。 于是到了南城,契丹的军队正在强盛的时候,大家都要求御驾暂时停留,观察一下军事形势。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黄河,那么人心就更加不安了,敌人也不会惊惧害怕,这不是取得威信、决定胜利的行为啊!况且,王超领着强劲的兵力驻扎在中山,扼住了敌人的咽喉;李继隆和石保吉分列强大的阵势,扼住了敌人的左右手臂。四方各地军事长官赶来增援的每天都有。为什么疑虑而不前进呢?”大家议论起来都害怕(敌人),寇准极力争辩,总是偿能决定下来。寇准出来在屏幕间遇见了高琼,对他说:“太尉您受了国恩,今天有意报答国家吗?”(高琼)回答说:“我是军人,愿意拚命。”寇准又入殿见皇帝,高琼跟着站在庭下,寇准厉声厉色地说:“陛下不认为我说的对,何不问一下高琼等到人?”高琼立即仰起头来进奏道:“寇准说的是对的。”寇准说:“机会不可错过,应当赶快驾车出发。”高琼立即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慌害怕,连阵势都排不成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②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③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④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⑤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2.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

C.良清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谈谈该标志的创意(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坛城画是与唐卡相类似的绘画,它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                       。内套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白、蓝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图案结构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

①正中间为主尊或佛

②坛城是指佛的宫殿

③表示大海、风墙、火墙和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

④外面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

⑤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案、水图案、莲花图案装饰

⑥由外到内以圆形和正方形的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构成

④⑤②①⑥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②⑥③①④⑤   D.②⑥①④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