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珠 子 灯 汪曾祺 ⑴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汪曾祺

⑴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⑵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⑶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⑸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小姐把脚放了。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⑺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⑻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⑼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⑽从此,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⑾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⑿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⒀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⒁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⒂她死了。

⒃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⒄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B孙小组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C“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

D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女主人公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

E小说开头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爱。

(2)文章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的作用是什么?(6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8分)

 

(1)BE(选对1个给2分,两个全对给5分) (2)①点明了题目。②说明送灯的用意是娘家人替出嫁的女子祈求幸福多子。③渲染了送灯时的热闹和喜庆氛围,反衬下文中孙淑芸的寂寞与哀伤。④通过对“送珠子灯”这一特定民俗的描写,渲染了孙淑芸悲剧故事的社会背景。(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3)孙淑芸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1分)但有非常浓重的封建贞节思想(1分)的旧中国女性形象(1分)。她虽然受过较为开明的教育,接触过新的思想,但却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丈夫死后,她为了恪守封建贞操观,维护家庭“荣誉”,在“新房”里默默地躺了十年,终于寂寂死去。(3分)(也可分3点作答,每点2分) (4)①因为珠子灯是小说线索,在小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②因为珠子灯表现了风俗人性、传统文化,为小说营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社会环境;③因为珠子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④因为珠子灯表现主题,通过珠子灯的这一形象,作者了对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孙小组并没有表现出对封建伦理的怨恨,E项小说开头对风俗的描写与小说是有机融合的,并不是没有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比如B项就是针对全文设置题目,而AD就是针对文章的后一部分设题;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比如DC两项就是从手法的角度来考查;从错因来看,B项是考查内容的概括,选项是妄加猜测,E项是考查结构。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构。速读题干得出有效信息,“文章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首先熟知文段位于文章开头,一般有以下作用:(1)描写环境,烘托氛围。(2)为整个小说打下某种契机,铺垫、伏笔。(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5)点题,总领全文,衬托人物形象。然后结合文本分条概括:①点明了题目。②说明送灯的用意是娘家人替出嫁的女子祈求幸福多子。③渲染了送灯时的热闹和喜庆氛围,反衬下文中孙淑芸的寂寞与哀伤。④通过对“送珠子灯”这一特定民俗的描写,渲染了孙淑芸悲剧故事的社会背景。 【考点定位】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思路点拨】审清题干, 第一段, 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 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 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类题指导: 考查某段甚至某句话在作品情节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需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1.这个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局部考虑, 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有何作用。 这类问题在回答的时候, 要注重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 而情节构思通常又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关注某段落在文本的位置不同, 一般情况下它的作用不尽相同。比如1.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2.中间段的作用 (1)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2)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3)试题分析:本文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去塑造孙淑云的形象,有直接概括性格的句子,如:有点怪,是个才女;通过动物的活动间接刻画人物形象;找出来加以分析归纳即可。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文本中对人物的叙写,包括言行举止、心理刻画、客观叙述等加以分析即可。从文中“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4)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本文以“珠子灯”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通读全文,可推知它是贯穿全文。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思路点拨】回答此题,注意把握小说标题作用: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本题可据此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2)杜甫在《登高》中借“猿”“飞鸟”寄寓漂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11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5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节选自《宋史》)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契丹内寇                                         寇:侵犯

B.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挑选

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                 发:发兵        

D.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                       阳:假装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     )(3分)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耶            ②准不发,饮笑自如

③出遇高琼于屏间                ④众议皆惧,准力争之

⑤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⑥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A②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契丹围困了瀛州,寇准分析敌我双方疲劳和安逸的形势,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皇帝不应去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

B.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不愿亲征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实是大胆。

C.在皇帝不肯过河的情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渡河。

D.皇帝亲临前线,果然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2)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②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③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④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⑤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2.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

C.良清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