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周恩来: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1913年2月,周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周恩来: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1913年2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考入南开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彻”,“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希望者何?志是也!”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他所主张的“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畅,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1915年3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失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1917年6月,周恩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

(选自2013年2月2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   

A.物质生活的清贫影响了青年周恩来的人生观,使他养成了以艰苦朴素为荣的优良品质,一心向学,埋头苦读,深受赞誉。

B.《诚能动物论》思路缜密,用中外历史名人政绩为例,阐明了必须崇诚信、弃诈伪的观点,并指斥当时反动统治者的愚蠢。

C.周恩来所写文章被老师激赏,并获得严修先生的盛赞,因为他面对民族危机敢于大声疾呼,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D.周恩来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个人荣辱。

E.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写文章激励人们的事迹,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和崇高追求。

(2)文中大量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和老师的相关评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

3周恩来所写文章识见高超,理境澄沏体现在哪些方面?(6

(4)年轻的周恩来在思想、性格、人生观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伟大与高尚对你有什么启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1)B2分 D3分 C1分, A.E不给分。 (2)①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直接表现了周恩来重诚信,弃诈伪,拯救民族的爱国思想,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人格。②引用老师的相关评价侧面表现了周恩来朴素好学的品质及文章深刻、语言丰富的才华。③二者结合使文章真实可信,为作者评述提供依据,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了解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及思想,提升阅读价值。(“直接表现”“侧面表现”“周恩来品质”“真实可信”“作者评述”“读者了解”各1分) (3)①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揭露了他们的虚伪愚蠢。②在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用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③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他发出立志的论述,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④面对名利,他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沽名钓誉,要以正义为准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满分6分) (4)示例一:一、观点:我们应像周恩来一样有拯救民族的爱国思想。(2分) ①在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周恩来大声疾呼,发出力挽狂澜狂澜、中流砥柱、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2分) ②在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后,周恩来主张“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2分) ③“归家兴旺,匹夫有责”现在我国虽处在和平、安定时期,但为了我国能在世界强国之林立稳脚跟,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分发有为,以爱国之心建设祖国,以大局为重捍卫祖国的利益。(2分)所以,无论何时、何处都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爱国爱民的思想。 示例二:一、观点: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的品格。 理解的采分点同上。 示例三:一、观点: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理解的采分点同上。 【解析】 (1)【试题分析】A是“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更不是物质生活的清贫使周恩来养成优良品质。注意原文中的“但”。C原文没“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E“时间顺序”错。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人物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引用周恩来的原文是为了直接表现周恩来的形象特征;引用老师的评价是侧面表现他的人物形象。文本通过直接表现和侧面表现有利于更真实的展现周恩来的人物事迹和性格,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所以答题时,可从“直接表现”“侧面表现”“周恩来品质”“真实可信”“作者评述”“读者了解”这些方面来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3)【试题分析】“识见高超,理境澄沏”出自文章第三段,先在第三段中引用或者概括出其体现的内容,如第三段,“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可结合着这两句进行概括为崇诚信、弃诈伪,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虚伪愚蠢。然后再从第五段、第六段中所体现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4)【试题分析】此题可从周恩来的思想、性格、人生观中任选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答题时,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着文本中周恩来在这三个方面中的体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阐述理由即可。如选择思想的角度,可从文本中,周恩来的爱国思想的几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再从自己的理解和启发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规范问答:分两步走,第一步选择一个评价角度进行分析评价,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说明赞同这种观点的原因。回答时,要注意语句必须简明连贯,言之有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常有高猿长啸,_______________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2)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述要虚心向每一个人学习的道理。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画出曹操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

有立体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遣捕骑迹获之         迹:痕迹     B.微公害,联不闻此      微:如果没有

C.必谓党附者众        党:结党     D.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延:引进采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对上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使皇帝安心;对下维护了大臣的安全。

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5分)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D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才气、学养、心态以及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所以,中国画一定要回归,继承优良的传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立足民族为“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C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对传统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变得纤弱而萎靡。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伟大传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

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

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仍然幸存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