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不管是在学习之中,还是在生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不管是在学习之中,还是在生活之中,肯定有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而那些能给人勇气、催人奋进,更给人智慧的经历,自然是难忘的,也是我们最最宝贵的财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

 

【习作例文】 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有些东西,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剩下的只有在时间的蹒跚里缅怀,记录,或被遗忘在它的无情里。望着蓝天,寻找记忆的身影。 ——题记 我从来不一个人在家,因为我害怕。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总看到房子对我狞笑,露出他那比我头还大的尖牙齿,张牙舞爪,仿佛要把我吃掉,所以我宁可呆在外面,不到天黑,不回家。那年,我六岁,父亲忙,父亲忙,只有我一个人。 兰兰,是我的邻居,一个常常发呆且爱笑的女孩,人们说她是个傻子,因此没有人陪她玩耍、嬉戏。那年,她六岁,父亲忙,母亲忙,而她被禁闭在似要吃人的房子里。 母亲曾告诫我:“不许和兰儿玩。”我有些疑惑,可是那一天,当兰兰透过她家开着的窗子痴痴地看我时,当她咧着嘴冲我笑时,我走近了她,并爬进了她家的低矮的窗户我看到了兰兰清纯的脸,我教兰兰折纸飞机,数数,和她捉迷藏。那天,我们的笑声在屋子中荡漾…… 回家后,母亲沉默:“妈,兰兰不是傻子,她能做许多事。”我怯怯地说到。母亲依旧沉默,我喊:“兰兰不是傻子。”啪,脸上火辣辣的,啪啪,是父亲的大手,很有力的耳光顿时,我嘴里咸咸的,是血的滋味,“我警告过你,你竟敢不听。”父亲冷酷的声音在身后震响。我只记得在我嘴里和鼻子里都在流血的时候,还说着一句话:“兰兰不是傻子。”那时,我六岁。 第二天,一把大锁将我关在家里,我打开窗子,雀跃着去找兰兰,兰兰咧着嘴笑,轻轻吹着我肿起的脸,我们的笑声再次在屋中回荡。 回家后,意料中的耳光,拳脚落在我身上,就连母亲也愤愤地骂着,我漠然。 第三天,门窗全部钉死,我被锁在家里出不去,一辆推土机轰轰的工作着,推倒了许多破旧的房子,猛然问我看见了一个幼小的身影出现在推土机旁,我扯着嗓子大喊:“兰兰,快离开!”只见兰兰愣了一下,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回去,快回去!”我焦急的叫着。“不要……”巨大的机器从她的身上碾过,顿时,时间好像停止,任凭我的哭声在屋子里回荡,我的脑子,一片殷红……“兰兰……”我歇斯底里的叫喊,狠命地踢着门,诅咒着吃人的房子,伴着清脆的响声,我摔碎了父亲的烟灰缸,打破了母亲心爱的花瓶。那年,我六岁,兰兰也六岁。就这样,兰兰走了,她的父母少了一个包袱,没有人为她流泪,唯独只有我,我开始憎恨,恨他们的狠心,恨自己的没用,恨兰兰为什么自己走了,发自心底的恨,房子又开始对我狞笑,露着尖牙…… 如今,我已是一名高中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偶尔也会望望天空,寻找记忆的身影,看看兰兰微笑的脸,因为那段记忆永远留在心里。 ——后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要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揣摩材料所蕴含的道理。材料的关键词语是“刻骨铭心的记忆”“难忘”“最最宝贵的财富”等。选材时应紧扣这些词语,选择最能突出这些词语的材料。立意应从自己所选的材料中得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共24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7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勉励战友在激流中拼搏的句是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3)《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渲染悲壮气氛的一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节,完成题(10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本节诗中首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除了首尾之外的诗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信。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乃下何廷尉,系之。数日,王卫尉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亭长,常          佑:辅佐,帮助

B上以此属任何关中事        剸:专,专一

C上乃下何廷尉,系之。      械:枷锁、镣铐

D何年老,素恭谨,跣入谢    徒:白白地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B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C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D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不贪图钱财,深谋远虑。入关中之后,不像其他将领一样抢夺金帛财物,而是将秦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

B萧何善于治国抚民,供粮给士。刘邦领兵打仗,萧何镇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百姓,并且能够为刘邦及时补充兵员,供应粮草。

C萧何识人爱才,善于自保。向刘邦推荐富有军事才能的韩信。韩信封侯之后,欲起兵谋反,萧何向吕后献计谋杀了韩信。

D萧何尽忠职守,为国分忧。萧何看到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为百姓请求耕种,不惜忤上坐牢。高祖去世后,萧何主动向惠帝推选宰相人选。
4.把第I卷文言阅读材料之中的划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0分,每小题5分)

(1)何以丞相留守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2)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牛羊

B.又欲肆其西           函

C.使人赵王书           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诸侯之列             朋为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