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4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

文言文阅读(14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内谏于王,外责傅相          争:争论

B.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蹇蹇:同“謇謇”,忠正耿直

C.渐邪恶所习                  渍: 沾染

D.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      翕:安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龚遂刚毅有节操。曾多次劝谏行为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引述经义,陈说祸福,声泪俱下,即便刘贺即位当了皇帝,也没有停止劝谏。

B.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黄金、加官晋爵。

C.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发告公文命令官吏停止追捕盗贼,一人独自乘车来到郡府,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D.龚遂很受宣帝器重。担任渤海太守不辱使命后,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宣帝很器重他,最后龚遂在官任上以寿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2)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1.C 2.B 3.A 4.(1) 当面指责邑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得分点:“面”当面,“刺”指责,“愧”羞辱,使……羞愧;句子通顺。)(4分) (2)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4分) (得分点:“辟”通“避”,使……回避,“所以”……的原因,“为”做;句子通顺。)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原答案有误。应选A项,“内谏争于王”中的“争”应同“诤”,意思是“规劝”;如果解释为“争论”,联系前后的内容以及龚遂的身份就讲不通了。作为一个臣子,应是“规劝”主上,一般不是与主上争论。此句话的语境是“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由句意可知,龚遂事奉昌邑王刘贺,而刘贺的行为多不正经,龚遂为人忠厚,刚强果断,在大节上从不含糊,所以此处“争”应是通假字,同“诤”,规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原答案有误,应选A项,首先应浏览句子所在的语段,把握语境;然后再抓句中的断句标志。“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二十七日”“昌邑群臣”“死者”“人”都是名词或代词;“唯”一般放于句首。同时,动词“即”的宾语是“位”,“二十七日”是其补语;动词“废”的主语承前省略,“卒以淫乱”是其状语。介词“坐”(兼有动词作用)的主语是“昌邑群臣”,“陷王于恶不道”是其宾语,动词“诛”含被动意,其主语承前省略。“死者二百馀人”是主谓短语。动词“得”的宾语是“减死”。动词“髡为”的宾语是“城旦”。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原答案有误,应选B项。B项“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有误,文章第二段的原句是“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由此可以知道,汉宣帝初见龚遂时并不喜欢他,更谈不上赏识;另外“加官晋爵”的说法也有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应先找出人、官职等名词,比如“王”,指的是昌邑王,“郎中令”是官职;然后确定有无活用词,比如“面”,名词做动词,“当面”;最后对译动词,比如“刺”指责,“愧”羞辱,使……羞愧。第二句中,找出人名、官职等名词,比如“王”,指的是昌邑王,“遂”指“龚遂”,“胶西王”;再看有无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等,“辟”通“避”,使……回避,“所以”……的原因;最后在对译动词,比如“为”,做。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共6分)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B.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C.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D.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B.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C.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D.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B.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C.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D.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落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康德说:“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6分)   

(1)第一副: 

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副: 

上联: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包括标点)。(5分)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2012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调成800字。

此外,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

有学生家长质疑:最没用的就是“死记硬背”,识字才有用,为什么现在要反着来呢?这究竟是改革还是折腾?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考虑到中国技术水平与前沿国家的差距,与过去的常态相比,“新常态”可能会有几方面的特点:                                                              

①经济结构也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②仍然有望保持较高水平

③推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多元的创新

④但与全球范围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相比

⑤比如,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会达到峰值并缓慢降低

⑥增长速度可能会比过去10多年有所降低

A.⑥④①②⑤③                            B.⑤②③⑥④①

C.⑥④②③①⑤                            D.②④⑥③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