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①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文后各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①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②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海畔:湖边  ②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星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惰现下预示敌人的败亡。
1.《从军行》诗的一二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极为严酷环境: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2分)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1分)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2分) 2.(1)陈诗“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1分)“红旗”代指军队。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红旗直上”写出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分) (2)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实际上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且分析的对,情感也对的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描写的意象有“海畔风”“泥”“桐叶”“枝梢”。特征分别是:“吹”“冻”“裂”“枯”“落”“折”,可以看出天寒风大,前两句的氛围描写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这两句位于诗歌开头,结合全诗可以得出: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写出了从军将士面对的极为严酷环境。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写景句的作用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不仅是一种作用, 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 所以在鉴赏诗歌或是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题过程中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析, 总结积累。答题要注意层次, 步骤。内容+作用(内容+情景关系+结构)①明确写景特色(远近、 高低、 俯仰、 视听、 动静、 虚实、 色彩对比等)②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具体作答)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作答这类题首先明确写景句的作用,如1.交待时间、 季节及天气情况等2.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以景结情。3.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4.营造氛围, 烘托心境。5.含蓄蕴藉, 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6.先言他物, 领起下文。(比兴)7.前后照应, 铺垫过渡。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陈诗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

②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皆请质为从事。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时人称之。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周祖自邺起兵向阙,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世宗不豫,入受顾命。

④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降阶受命。

⑤先是,宰相见天子议政,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同“札”)子进呈,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乾德初,以质为大礼使。质与诸人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九月,卒,年五十四。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⑥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⑦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 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

节选自《宋史·列传八》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文章宰相桑维翰           干:求取

B.质不知所措,乃降阶受命       降阶:降低官阶

C.世宗不豫,入受顾命           顾命:帝王临终前的遗诏

D.军校罗彦环举刃质曰         拟:比划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B.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C.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D.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质聪明能文。他九岁能为文,十三攻读《尚书》,招生收徒。凭借所写的文章,得到宰相桑维翰的器重;他独自草拟的诏书,受到世人好评。

B.范质很受君主礼遇。世宗北征时,赐钱给生病留京的范质,关心他的医药。范质去逝时,太祖很悲伤,为他罢朝。

C.范质品性廉洁耿介。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常把俸禄赏赐送给孤寡之人。死后家无余财,得到太祖的称赞。他的侄子请求迁升官职,范质作诗劝诫他。

D.范质规范了礼仪。唐及五代时,宰相拜见天子都是面对面坐着商议政事。范质认为奏议内容太多,上书建议废弃了坐论之礼。还为朝廷完备了礼仪制度并作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周祖自邺起兵向阙,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5分)                                                                                 

(2)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先秦“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新子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新子学”在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认知基础上,认为“国学”是变化发展的,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

B.“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C.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应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即“新子学”。

D.“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给“国学”带来的是结构性的革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

B.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使“新子学”应运承载了“新国学”的真脉。

C.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并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D.从浅层次看,“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B.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C.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D.“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南非开普敦市容美丽,现代建筑与欧式建筑相得益彰。而市中心却有一架断桥挺立着;桥面在即将达到最高点时戛然而止,手腕粗的钢筋张牙舞爪地伸着,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块七零八落地挂在钢筋上。这是15年前的豆腐渣工程。计算错误、材料搀假,使得桥建到一半时轰然坍塌,数名建筑工人当场身亡。这成为开普敦最大的丑闻之一,全体开普敦人引为莫大耻辱。政府原计划尽快拆除,忘记不快,重塑形象,而在狱中的建设局局长及死亡工人的家属都写信建议保留断桥,给城市留下这个“疤”。最后议会决议:保留断桥,任何人不得拆除。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6分)

 

满分5 manfen5.com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宾:                          。(2分)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宾:                          。(2分)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宾:                       。(2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