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2012531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相关链接】

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为中华文化学家,作为红学家,周汝昌喜欢民族风俗、民族建筑,喜好作诗和书法,因而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B.周汝昌研究红楼曹学时,崇尚实证和实录,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C.因为年轻时支持著名学者胡适的观点,并深得胡适的赏识,所以周汝昌走上了研究《红楼梦》的路。

D.周汝昌生长于乱世,身体多病,晚年双耳失聪,两眼近乎失明,生活俭朴不富裕,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追求,有目标。

E.《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历经50多年的研究而完成的《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他也凭借众多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的红学泰斗

2)红学家梁归智用痴人形容周汝昌,他对红学研究的痴迷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在艺术及学术研究方面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周汝昌先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纵观他的一生,这位大家的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8分)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因痴迷《红楼梦》,他给书斋取名为“脂雪轩’。 ②他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 ③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 ④从1947开始,他对红楼梦的研究长达60来年,所著的《石头记会真》花去了大半生的时间。 ⑤他的研究著述涉及红学领域的各个层面,广泛而深刻。 ⑥在中年双耳失聪、老年近乎失明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3).①书法方面:创立周体书法,特点是“横逸飞动、作草如真。 ②诗词方面:与名家唱和,颇受赏识;造诣高,所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 ③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 ④ 红学方面: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数十部,涉及红学领域的各个层面。(6分)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概括出一方面并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即可。照抄原文,没有概括的视情况扣1—2分。没有概括只举例,或有概括没举例,不给分。) (4).①广博的学习,深厚的积累:多领域的研习,在书法、诗词等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了研究红学的基础。 ②痴迷、执着、坚持的精神:身体多病,中年失聪,老年失明,但他从30岁起研究红学,专注、痴迷,甘受挫辱而不悔。 ③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做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遍查燕大图书馆。 ④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借助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 ⑤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蛰居小楼,屋内陈设简单,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从人物、事件的前后关系,年代的对应关系等角度分析判断,A.“因而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准确,原文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是周汝昌本人的主观推断,并非客观事实。C.“支持胡适的观点,并得到了胡适的赏识”属于无中生有,也可说是“生造因果”“兄长周祜昌的指点”有误,原文是“他嘱周汝昌查证”。 D.“晚年双耳失聪”有误,是1954年,那时周汝昌还不到四十岁。故选BE。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周汝昌对红学研究的“痴迷”的相关语段,然后筛选出相关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答题区间应该在第四段,可根据第一句、第二句、第三、第四句概括作答。然后再从相关链接的注释里面概括出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和探究人物精神和人生价值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的限制,从文本中找到周汝昌在学术研究方面和艺术方面取得的成绩相关的语段,然后筛选出来并概括作答。可分别从书法、诗词、翻译、红学等方面分类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人物精神和人生价值的探究能力题。解答此题,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把握周汝昌一生的经历与成绩,并分析其作为传统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精神体现,例如,淡泊名利、博学多才、锲而不舍等,然后再结合着传记中具体内容结合着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①《逍遥游》(庄子)一文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                  ”两句赞扬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②《登高》(杜甫)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                            ”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

③《醉翁亭记》(欧阳修)中描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                        ”两句描绘了山中早晚不同的画面。

 

查看答案

南桔北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6分)

①齐人也,坐盗   其实味不同(   )③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查看答案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宗于虚玄,以近属陪位,累授开封尉。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至德初,从至灵武。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晬,飞表上闻,晬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谒见,面陈王晬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晬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十一年,诏加勉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建中四年,李希烈反,寇汴州。勉城守累月,救援莫至,谓其将曰:希烈凶逆残酷,若与较力,必多杀无辜,吾不忍也。遂潜师溃围,南奔宋州。既至朝廷,素服请罪,优诏复其位,勉引过备位而已。

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三一)
1.下面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

B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

C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

D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
2.下列各组句加点的字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时升平日久,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勉哀之,上言曰

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岂谮言而杀不辜乎

身翼蔽沛公

D.晬遂获宥,勉竟为执政所非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勉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在开封任职时,和同任县尉的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B李勉认为把叛军俘虏一概处死,不利于国家剿除元凶,劝肃宗网开一面,给那些洗心革面、愿意归顺的人一条生路。

C李勉为受诬陷的王晬辩诬,使他免除了死罪,后来王晬还凭着自己的才能一再迁升,有很好的官声。

D李勉不愿曲意迎合权臣李辅国,受到他的压制;又因为他坚持正义,贬了卢杞的官,被皇帝疏远,于是多次上表辞职。
4.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5.翻译下面句子成现代汉语。(5分)

①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

②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

 

查看答案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秦王廷美           尹:治理,担任……府尹

B.边常事,端不必与知        鄙:边邑、边境

C.宜置于延州,使善养       视:看待、对待

D.又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     构:通“购”,购买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独召与李继迁                  B.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边鄙常事

C寇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          D.以臣之愚,宜置继迁之母于延州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3分)

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②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③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 ④端愈谦让不自当

⑤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         ⑥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准遂告其故  ②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A.①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情告诉给他     假若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B.① 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C.① 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情告诉给他    假如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D.① 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假如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

C.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

 

查看答案

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60分)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于2015年9月3日在首都北京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这一规模空前的阅兵式,迅速引发了舆论热议,有人认为,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办阅兵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是毫无必要的;有人认为,阅兵式扬我国威,振奋民心,是十分必要的……

盛大的阅兵式到底有无必要?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