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调查数据并归纳出三个结论。要求分析正确,语言简明、准确。(6...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调查数据并归纳出三个结论。要求分析正确,语言简明、准确。(6分)

南方某网站发起“你担心西南大旱有何影响”的调查,问卷共列出9个选项,网友只能就其中自己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投票。共有60,000余名网友参加了此项活动,调查结果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结论一:                                                                                   

结论二:                                                                                   

结论三:                                                                                   

 

(答对3点6分,每点2分) (1)担心旱情发展是网民强烈的心声。 (2)面对旱情,民生问题(水、电、粮等)最牵动老百姓的心。 (3)对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的关注折射了旅游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4)环境问题关系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图表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关注数据分配,把数据合理分类。按数据分配显示,可得出第一条结论;而水、电、粮等可归为民生类;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是否风景依旧则体现了旅游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其他数据再联合所有调查结果,可得出总结性结论。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以下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火车票实名制”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字数在40字之内。(5分)

①火车票实名制是一种制度。

②2012年元旦起,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

③乘客须持有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户口簿、军官证等25种有效证件之一。

④乘客在购买火车票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⑤乘客在乘坐火车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⑥火车票实名制的背后不仅是解决售票难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问题,是整个交通产业的革命性问题。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⑥③⑤②④①                B.④①②⑤⑥③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5年春晚凸显“中国元素”,以“中国情”打动人心,以“中国魂”凝聚人心,以“中国梦”鼓舞人心,处处体现“中国味”。

B.当今时代的主角应是勇于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政府为他们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他们备足了“弹药”。

C.在本报对104国道沧县段黑加油点乱象报道后,引起了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沧县政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D.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常态,进入白银时代,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变化,人们期待2015年被看做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元年”。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_________。

A.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