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秉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南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B.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C.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D.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都被皇帝采纳了。

B.徐石麒死后,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二十天后入殓,面色还和活着一样,很有传奇色彩。

C.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认为在这个时候这样做很不合适,因而被马士英怀恨在心。

D.徐石麒博闻强识,明晓典律,爱人荐贤,为官清正刚直,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5分)

(2)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5分)

 

1.B 2.B 3.C 4.(1)“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徐石麟身着朝服上吊自杀。(“吾大臣”为判断句1分;野死,死在城外,死在野外1分;朝服,作动词用,穿上朝服1分;缢死,吊死1分。句意1分) (2)(徐石麒)性情乐观随和关爱他人,和人交谈整天也不厌倦。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低级官吏和贫寒之士,他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引荐。(乐易,乐观随和1分;移日,整日1分;下吏寒士有才者,定语后置1分;汲引,引荐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难点字词:“遽”, 急,急速,仓猝,匆忙之意;“列土”,分封土地;俟,等待;由俟……之后构成固定短语可知选项B正确。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根据意思进行断句,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选项B不正确,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选项C不正确,马士英没有直接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答题时,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关键词:“吾大臣”为判断句;野死——死在城外,死在野外;朝服——作动词用,穿上朝服;缢死——吊死。(2)关键词:乐易——乐观随和;移日——整日;下吏寒士有才者——定语后置;汲引——引荐。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翻译】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年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因为触犯魏忠贤,被关进监狱。徐石麟为他出力奔走,魏忠赞非常生气,用贪污的罪名诬陷他,剥夺了他的官职。崇祯年间,被重新起用到南京任职,经过了十二年,才进京任通政司。以后升迁为刑部侍郎,掌管刑部事务。当时皇帝用刑法威权统治臣下,法官引用刑法时大都很严刻。徐石麒经常重新审核纠正使用法律过于严苛的地方。不久升迁做了刑部尚书,判决诛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来发生了熊、姜的案件,最终因为公正执法而被免去官职。 在江南建国后,被起用任右都御史,还没有到任就被改任吏部尚书。(徐石麟)两次上疏坚决推辞,并举荐郑三俊代替自己,没有被允许。于是就入朝,当即上奏陈请“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度”、“明保举”、“交堂廉”等七件事,都被皇上褒奖采纳了。徐石麟正要以推举贤臣、清退奸佞为己任,而马士英、阮大铖培植党羽,结成私人集团,公然行贿受贿,权倾朝廷内外。徐石麟经常用祖宗的法律制裁他们。马士英想得到侯爵的封赏,就暗示司礼监韩赞周到内廷对皇帝说这件事,请求施加恩惠,颁布圣旨,封赐自己爵位一直延续下去。徐石麒上奏说:“世宗以外藩的身份继承帝位,将要封辅佐自己的大臣为伯爵,而杨廷和、蒋冕却谦辞不接受。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却请求封官赐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道不愧对杨廷和等人吗?况且,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讨论这件事也不晚。”马士英就憎恨他,凡是他所上奏的官吏考核成绩,很少有被称赞认可的。 之前,御史刘宗周秉公考核筛选,打算定庄元辰等十三个人为科道,马士英庇护他的党羽,改换了近一半人员。御史黄耳鼎、陆朗被众人指责,徐石麟依照旧例将他们调离京城。陆朗急忙贿赂内廷太监,得以在京留用。徐石麟非常气愤,于是就揭发陆朗外官私通内廷之罪,陆朗恼羞成怒,诋毁徐石麟,徐石麟就称有病请求离任。不久,黄耳鼎也连上两封奏章弹劾徐石麟,马士英也帮着他们说话。徐石麟更加气愤,就坚决请求卸任,最终托病辞官。离任后获得最大的恩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第二年,南都被攻陷,徐石麟移居嘉兴城外,驾船在水上居住。等到城池快要被攻破,到城下喊着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徐石麟身着朝服上吊自杀,当时是闰六月十七日。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戴在柜子中,超过二十天才入敛,他的脸色还像活着一样。仆人祖敏、李升跟从他一块自杀。闵中唐王被立后,赐他谥号“忠襄”。 徐石麟在朝中明正端方清廉耿介,正遇到奸佞掌权,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等人收取贿赂,替人求他帮忙,都被拒绝,并且徐石麟还上疏弹劾他们。他博闻强识,尤其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徐石麒性情乐观随和关爱他人,和人交谈整天也不厌倦。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低级官吏和贫寒之士,他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引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不同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形成了恃茶性。

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

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茶”的读音在整个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j”,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在阿尔泰山、阴山以北,还存在一条横贯欧亚东西的草原之路,也有人把这条道路归入丝绸之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1993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了一幅关于备茶的壁画,该墓群的其他壁画也有关于饮茶活动的记录。壁画上的饮茶活动涉及茶碾子、茶饼、茶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内容。由此可见,当时饮茶活动已经出现在辽金地区。

到明清时,大量茶叶从张家口出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至欧洲等地,茶叶读音形式在沿途各个民族语言中也是“chaj”,茶是草原之路得以年年持续的维系商品。至清末,茶叶已占恰克图口岸全部出口商品的90%以上,从这种意义看,草原之路也转型为茶马古道。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茶马古道“恃茶性”的一项是(   

A.藏民懂得茶叶容易运输和保存,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所以把酥油茶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B.蒙古族视茶为“仙草灵丹”,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C.宋彧《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D.全民饮茶的习惯扩散到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约在唐代,青藏高原民族所形成的恃茶性促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贩运茶叶,并使之成为一种常年的必要行为,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B.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古道网络存在的维系商品,它通过主干道上的很多重镇、马店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求。

C.茶马古道的范围广泛,滇川藏地带局域古道是其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也都向它转型。

D.从茶马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习惯的形成使茶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是说夷人每天的饮食结构中离不开茶,这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B.宋、明以来的文献记录了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的相关内容,这可以证明西迁的回鹘把饮茶文化及恃茶性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C.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情况的出现,表明北方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茶马古道的性质,茶叶逐渐上升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D.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清末茶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90%以上,这个事例就足以证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演员贾玲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表演小品《木兰从军》,将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怕死的傻大妞形象。

节目播出后,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公开信,要求贾玲及剧组公开道歉。文史专家说:“这出闹剧,令人作呕,又为之愤慨。其技艺低劣,内容庸俗,不仅歪曲了木兰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恶至极。”而广大网民反应不一。

贾玲最终进行了公开道歉。而在贾玲道歉后,部分网民发起“贾玲保卫战”,反对道歉,认为文化艺术不能只发出一个声音。这又在广大网民中引起了新的争论。

请给贾玲、相关专家或其他相关参与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写信人为考生本人,统一署名为“晓豫”,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解读全面,语言简明,句子通顺,100字左右。(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现代社会在语言领域显现出“双刃剑效应”,在普通话迅速推广普及的同时,      。当下,跟年轻人提到方言,他们往往会认为用处不大,“老土”,羞于学习,能使用家乡方言者越来越少。其实,    ,没有了方言,地方戏、地方曲艺就会消亡,比如越剧、秦腔、黄梅戏、天津快板、河南梆子等都依赖方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乡音还承载着人们的乡情乡愁。现代社会经济要一体化,文化要多样化,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看成对立排斥关系,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在民主问题上,现在的知识分子还没有资格说它的坏处,而只有责任说它的好处,这话听起来有些霸道,很不宽容似的,但这是知识分子的起码责任。民主有没有坏处,那是一望而知的问题。它有坏处,但它的坏处和没有民主的坏处不是一回事。而且没有见过民主好处的人,       ,我们不说民主的好处,也就没有资格说它的坏处。

A.最好别说民主的坏处,因为它的那些坏处都是和好处相伴而来的   

B.怎么能了解民主,对民主怀有敬意呢

C.即使谈到没有民主的坏处,也不能令人相信

D.对没有民主的坏处恐怕也未必了解,更谈不上深入探讨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