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活珠子 胡也频 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活珠子

胡也频

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在初秋的太阳刚刚偏西时候,一个两个的,说说笑笑,陆续向一家还不曾竣工的新盖的屋子低下头,挨进那竹篱笆矮矮的小门去。虽说他们不停地继续着各自的工作,但也一面做工一面说笑,并且高声向隔在远处的同伙交谈。在这时,用白色的细石灰去涂抹墙壁的陈老三,忽然想起了什么故事似的,刷灰刀突然停止在墙上,刀上那润湿的白石灰便软软一大团落了下来。

怎么的?

站在他身边和他极其相好的伙友九尾蛇,便望他说。

我在想……”陈老三回答。他的眼睛又很奸滑地看着九尾蛇,像嘲笑似的。

想什么?我不知道呀!

我是想——”陈老三接着说,低声地。

想起扁头王——就是那个扁脑壳,鸭子的脑壳,——却料不到还希奇哩,今天那个白云山游方的老道士,不是说那个脑壳里面有一颗活珠子么?假使得了这颗活珠子,不是说,在人间会富贵,想什么就是什么,并且愿意修道,成神仙也行么?……我的心里就是盘算着这个。

九尾蛇是一个富有而且惯于歪邪思想的人。不要想,干脆你把它拿来就是了。他坦然说,神色一点也不介意。

然而陈老三却惊诧起来,怀疑地瞧着他,迟了半响才断断续续地说:你要知道,那颗活珠子是在扁脑壳里面呀!

他的极相好的这个伙友,于是就更亲切地偏过脸,向他笑,又把刷灰刀向墙上划了一个×。这两个人就挨着头,怕人知道,唧唧哝哝地小语了好久。

喂,怎么不理人?陈老三举手在扁头王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王大保侧过脸,便回答:

没有瞧见。你怎么走到这条路,不回家去么?

我想喝一点高粱……咱们到三盛酒店喝两杯去,怎么样?

我不——”

得啦!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弟兄,也没有老婆,什么累赘的人都没有,干干脆脆的,留下许多钱,干什么用呀!难道两只手能抓些东西进棺材去不成?陈老三现着嘲笑的意思。

那有钱!每餐的饭都很难!倘不是这一次得到长工做,怕早已饿死了吧。不过我不去喝酒却不是为了这意思……”

好,我也不去喝了,同到你家里去坐坐吧。

这很好。

于是两个人在仄小的路上,说些不相关的零碎的闲话,不久便望见了王大保的家。

那是一间非常古旧的近于半倾斜的矮小的木屋。屋的四周是广阔的平野,其中有稻田,菜园,池塘……所以远看去,这个屋,也像是猪之类的牲畜爬伏着一般,辅修、倾斜和倒塌。但在王大保,他对于这屋子却有一种很深的情感,因为他的父亲是在这个屋里生下的,祖父也是,并且这屋子在他的曾祖父入世之前,就建筑得结结实实的了。他常常观察着全屋的每一部分,然而结果是使他忧愁,苦恼,恨到自己的无用,接着便自语一般的叹息了。

一辈子做泥水匠,一辈子也莫想修好这屋子!

我倒有一个办法。

于是很忧愁的王大保便兴奋起来。陈老三便进行他的计划。他装作非常亲切低声说,这是完全替你设想的……”

说吧。

这是完全替你没想的……”陈老三便接下说,把你,扁头中的活珠子让我取下来,你这个老屋不就可以变成端,变成……了么?眼睛像捕攫小麻雀的鹰一般,有力的瞪到王大保的脸。

什么?你说的什么?这个活珠子的主人却糊涂了。

接着,陈老三把以上的话又重说一遍,并且说到变成端正那几个字眼时,声音便提高去,特别的清楚和特别的响亮。

他颤颤地说,破开脑壳,我不是就得死么?

那自然,他的伙友却坦然的回答。

不过要活的珠子,据老道士说,不这样就不成了。

王大保现出难色。

到最后,他究竟是这样的对他的伙友说:

破开脑壳,不就是要我的命么?那不成!不成!

奸滑和阴险的陈老三,看情形,已知道再诱惑也是无用的,便嘻嘻的笑了起来,又装作非常亲切的模样。

不用生气,我是说着玩的,谁会这样傻,想去破脑壳……”

他说着,一面就走出老屋去。

第二天,早上的阳光很温和地照在竹篱笆矮矮的小门上面,在这时,那一伙继续着他们工作的泥水匠,又照样是一个两个的,陆续走到那家未竣工的新盖的屋子去。在他们走拢来,集聚到成为体息场的那天井里的时候,才从彼此的谈笑中,大家知道了扁头王大保在昨夜里给人破开脑壳了,血渍狼藉地死在那长满着霉苔的黑的土地上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陈老三在涂抹墙壁时突然想起了什么故事似的突然刷灰刀停止在墙上,这一细节描写引出了人物扁头王大保。

B.小说中九尾蛇为取悦陈老三得到活珠子干脆你把活珠子拿来就是了,他坦然的神色让奸猾的陈老三也感到震惊和恐惧。

C.小说写九尾蛇在墙上面“X”,暗示陈老三将扁头王王大保杀死取活珠子,为拮据王大保被人开脑壳买下了伏笔。

D.小说中王大保住着祖上留下的腐朽、倾斜、倒塌的木屋却不甘心,一心想着修缮,让它变成端正,表现了他的自不量力。

E活珠子是陈老三和王大保之间矛盾冲突的导火索,王大保因活珠子丢命,陈老三因活珠子谋财害命,作者给予了二人深刻的同情。

2)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王大保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主人公是陈老三,但也有人认为是王大保。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AC (2) ①介绍“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暗示人物的身份;②“初秋的太阳刚刚偏西”与结尾“第二天”形成呼应,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③“不曾竣工的新盖的屋子”与小说中扁头王大保腐朽、倾斜和倒塌的矮小的木屋形成对比,引发人物感慨,凸显人物贫穷的生活,丰富人物形象。(每点2分) (3)(6分) ①相貌丑陋,受人欺凌;②孤苦无亲,没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③忠厚老实,生活贫困;④注重感情,有着美好的追求,想修缮祖上留下的腐朽、倾斜、倒塌的矮小木屋。(也可答“拒绝诱惑”)(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8分) 示例一:陈老三。①陈老三是故事最早出现的人物,因为这个人物而展开了故事情 节;②王大保的出现以及王大保扁头中的“活珠子”只是推动陈老三实施计划的因素,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③对王大保的描写,有力烘托了陈老三的狡猾奸诈和贪婪;④陈老三是作者批判对象,有力地批判那些为了利益而害人性命的恶劣现象。 示例二:王大保。①故事的发生实际上设置在王大保一方,因为“活珠子”在王大保的脑袋中;②小说实际上是以“王大保”扁头里的“活珠子”为线索组织小说情节的;③对陈老三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王大保忠厚老实,形成反差;④以王大保被杀结尾,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凸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每点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B“恐惧”欠妥,陈老三与九尾蛇之间是伙友,只有震惊,没有恐惧;D“自不量力”错,这一点表现了王大保还有追求,向往美好生活;E“深刻的同情”错,作者对王大保富有同情心,但是对陈老三是厌恶、批评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该题型的答题思路一般为: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4)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楼远望时,引出了21岁时的一段回忆,道是:四十三年,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解释之所以躲避廉颇真正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联系全诗,赏析的表达效果。(5分)
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咸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 。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与代沟

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D.代沟现象不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C.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历了时间迁徙的新一代和没有经历时间迁徙的老一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D.米德所论述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我们称之为文化反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此次渔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他只好又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请以“目标与现实”为题,结合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写一篇文章。记叙经历,讲述故事,发表议论等等均可。

要求:立意自定 文体除诗歌 ③力求写的深刻,内容充实 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