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安居,也可以选择...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安居,也可以选择流浪,但不能选择没有深刻情感的生活,否则你对这个世界来说就是一片虚空。

B.由于消费者出行不便,堵车、车位难找等情况,使得武汉地铁施工沿线商场、饭店等的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C.这个第一名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可以是唱歌、踢足球、打篮球、游泳、跑步等体育动,总而言之要有一样是胜出的。

D.中国国防工业尽管在若干重要的技术领域仍落后于美国,但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以稳定且较大的步伐逐渐缩小着差距。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你对这个世界来说就是一片虚空”句主客颠倒;B缺少主语;C唱歌不属于体育运动。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刚刚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冰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驴友们          

②如果我开口说话,她会说我傲慢,要是我保持沉默,她又指责我木讷,真叫人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久,           ,最终也没有结果。

A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莫衷一是

B无所适从     莫衷一是     不知所措

C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     莫衷一是

D不知所措     莫衷一是     无所适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相较之下,你更赞成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活珠子

胡也频

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在初秋的太阳刚刚偏西时候,一个两个的,说说笑笑,陆续向一家还不曾竣工的新盖的屋子低下头,挨进那竹篱笆矮矮的小门去。虽说他们不停地继续着各自的工作,但也一面做工一面说笑,并且高声向隔在远处的同伙交谈。在这时,用白色的细石灰去涂抹墙壁的陈老三,忽然想起了什么故事似的,刷灰刀突然停止在墙上,刀上那润湿的白石灰便软软一大团落了下来。

怎么的?

站在他身边和他极其相好的伙友九尾蛇,便望他说。

我在想……”陈老三回答。他的眼睛又很奸滑地看着九尾蛇,像嘲笑似的。

想什么?我不知道呀!

我是想——”陈老三接着说,低声地。

想起扁头王——就是那个扁脑壳,鸭子的脑壳,——却料不到还希奇哩,今天那个白云山游方的老道士,不是说那个脑壳里面有一颗活珠子么?假使得了这颗活珠子,不是说,在人间会富贵,想什么就是什么,并且愿意修道,成神仙也行么?……我的心里就是盘算着这个。

九尾蛇是一个富有而且惯于歪邪思想的人。不要想,干脆你把它拿来就是了。他坦然说,神色一点也不介意。

然而陈老三却惊诧起来,怀疑地瞧着他,迟了半响才断断续续地说:你要知道,那颗活珠子是在扁脑壳里面呀!

他的极相好的这个伙友,于是就更亲切地偏过脸,向他笑,又把刷灰刀向墙上划了一个×。这两个人就挨着头,怕人知道,唧唧哝哝地小语了好久。

喂,怎么不理人?陈老三举手在扁头王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王大保侧过脸,便回答:

没有瞧见。你怎么走到这条路,不回家去么?

我想喝一点高粱……咱们到三盛酒店喝两杯去,怎么样?

我不——”

得啦!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弟兄,也没有老婆,什么累赘的人都没有,干干脆脆的,留下许多钱,干什么用呀!难道两只手能抓些东西进棺材去不成?陈老三现着嘲笑的意思。

那有钱!每餐的饭都很难!倘不是这一次得到长工做,怕早已饿死了吧。不过我不去喝酒却不是为了这意思……”

好,我也不去喝了,同到你家里去坐坐吧。

这很好。

于是两个人在仄小的路上,说些不相关的零碎的闲话,不久便望见了王大保的家。

那是一间非常古旧的近于半倾斜的矮小的木屋。屋的四周是广阔的平野,其中有稻田,菜园,池塘……所以远看去,这个屋,也像是猪之类的牲畜爬伏着一般,辅修、倾斜和倒塌。但在王大保,他对于这屋子却有一种很深的情感,因为他的父亲是在这个屋里生下的,祖父也是,并且这屋子在他的曾祖父入世之前,就建筑得结结实实的了。他常常观察着全屋的每一部分,然而结果是使他忧愁,苦恼,恨到自己的无用,接着便自语一般的叹息了。

一辈子做泥水匠,一辈子也莫想修好这屋子!

我倒有一个办法。

于是很忧愁的王大保便兴奋起来。陈老三便进行他的计划。他装作非常亲切低声说,这是完全替你设想的……”

说吧。

这是完全替你没想的……”陈老三便接下说,把你,扁头中的活珠子让我取下来,你这个老屋不就可以变成端,变成……了么?眼睛像捕攫小麻雀的鹰一般,有力的瞪到王大保的脸。

什么?你说的什么?这个活珠子的主人却糊涂了。

接着,陈老三把以上的话又重说一遍,并且说到变成端正那几个字眼时,声音便提高去,特别的清楚和特别的响亮。

他颤颤地说,破开脑壳,我不是就得死么?

那自然,他的伙友却坦然的回答。

不过要活的珠子,据老道士说,不这样就不成了。

王大保现出难色。

到最后,他究竟是这样的对他的伙友说:

破开脑壳,不就是要我的命么?那不成!不成!

奸滑和阴险的陈老三,看情形,已知道再诱惑也是无用的,便嘻嘻的笑了起来,又装作非常亲切的模样。

不用生气,我是说着玩的,谁会这样傻,想去破脑壳……”

他说着,一面就走出老屋去。

第二天,早上的阳光很温和地照在竹篱笆矮矮的小门上面,在这时,那一伙继续着他们工作的泥水匠,又照样是一个两个的,陆续走到那家未竣工的新盖的屋子去。在他们走拢来,集聚到成为体息场的那天井里的时候,才从彼此的谈笑中,大家知道了扁头王大保在昨夜里给人破开脑壳了,血渍狼藉地死在那长满着霉苔的黑的土地上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陈老三在涂抹墙壁时突然想起了什么故事似的突然刷灰刀停止在墙上,这一细节描写引出了人物扁头王大保。

B.小说中九尾蛇为取悦陈老三得到活珠子干脆你把活珠子拿来就是了,他坦然的神色让奸猾的陈老三也感到震惊和恐惧。

C.小说写九尾蛇在墙上面“X”,暗示陈老三将扁头王王大保杀死取活珠子,为拮据王大保被人开脑壳买下了伏笔。

D.小说中王大保住着祖上留下的腐朽、倾斜、倒塌的木屋却不甘心,一心想着修缮,让它变成端正,表现了他的自不量力。

E活珠子是陈老三和王大保之间矛盾冲突的导火索,王大保因活珠子丢命,陈老三因活珠子谋财害命,作者给予了二人深刻的同情。

2)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王大保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主人公是陈老三,但也有人认为是王大保。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楼远望时,引出了21岁时的一段回忆,道是:四十三年,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解释之所以躲避廉颇真正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联系全诗,赏析的表达效果。(5分)
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