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分)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分)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怕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缩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的“积雪”有什么含义和作用?4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样的情感?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4分)
3.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4.作者刻画“老哑巴”这个人物有哪些用意?6

 

1.(1)含义:①实指自然界的积雪(1分),②虚指人性的冷漠(或人与人之间的冷漠)。(1分)。 (2)作用:与“春风”形成对比,暗示社会环境(氛围),奠定凄冷(悲凉)基调(每点1分,共2分)。 2.(1)情感:表现了老哑巴①对花的喜爱,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②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意对即可) (2)形象:①朴实善良;②热爱美好事物,向往美好生活;③本分,容易满足于能与大家一起劳动,人格被尊重,人生价值被认同。 3.①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2分);②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深化了主题(2分)。 4.①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像哑巴一样的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 ②表明卑微的底层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尊严和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渴望平等和尊重。 ③批判社会上歧视、侮辱弱势群体的丑恶现象。 ④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更多地同情理解和尊重。(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语句的丰富含意及作用,理解词语语句含意,需要做多方面的考虑,既要指出表层意,还要指出深层意。本题问“积雪”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一个热爱生活老哑巴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却因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而被人忽视甚至轻视最终遭到抛弃的故事。由此可知“积雪”①实指自然界的积雪(1分),②虚指人性的冷漠。句段的作用题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以及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理解语句含意,不仅要看句中关键词语,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还要善于分析内部结构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保证答题要点的齐全。本题问题非常明确“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怎样的情感?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找到文中描写老哑巴的相关语句,回答时紧扣这句话,结合文章主旨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题目是达子香花,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作用主要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答题时抓住文中多处出现某个事物一般是文章的线索,形成呼应,而且达子花与老哑巴是主人公童年春光的一部分,作者怀念达子花也就引出了对老哑巴的怀念,达子花依然绽放,可老哑巴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条列写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本题就人物形象进行设题,探究此类题目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地位、环境、性格、命运。老哑巴是一个喂牲口的,地位很低,生活在闭塞、落后、人情冷漠的环境中,是个善良勤劳的人,最后被队长赶走,不知所终,命运凄惨。答题时要有条理地阐述,分条列写。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境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论语·学而》中认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是有修养的君子的两句是“                             ”。

(2)《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有类似描写                             ,侧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李白的《蜀道难》中“                             ”两句描绘了自秦八蜀途中山势高峻,甚至可以摸到星宿,令人惊恐不已,长吁短叹的情景。

5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                             ”两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现在人们也用这两句表现无私的奉献精神。

6 “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                             ”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譬如

7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                                  ”。

8姜夔《扬州慢》中的“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不有死   靡:倒下

C.以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天地     侔:比得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发御府金钱赐之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专务德化民     不赂者赂者丧

D.善人治国百年     厚,君之薄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二)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3分)

(2)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

其女往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刑,又不以私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树槐                    通“悬”,悬挂

B.不                        益:增加

C.又不以私害公法              恚:怨恨

D刑杀不称,民之深者          贼:盗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吏拘之,且加罪                ,月出于东山之上

B.进问焉                          拔剑切啖之

C.去其腥臊而已                    此数用兵之患也    

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      皆出于此乎?
3.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甚矣!吾将为子言之君。”使人送之归。(3分)

(2) 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争议海域内中国执法船和护渔船遭到他国舰船的无理跟踪、骚扰甚至恶意阻挠,军地进行了海上联合维权演习。

B.27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尹相杰吸毒案发布评论,文章称许多艺人甘愿自毁前程的原因归根究底就是有钱有名太任性所致。 

C.本轮巡视组首次实行“一托二”的形式,这将有利于尽快实现今年内完成对中央管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的目标。

D.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济阳的“三轮大爷”不但进入三轮车禁行区域非法停车载客,而且辱骂、拉扯执法交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的违法行为。

B.刘翔退役之所以被人关注,一是因为他在田径赛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二是因为他背后的商业运作气息屡屡被人诟病。

C.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D.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对促进沿途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