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初名国宝,赐名祯。与良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初名国宝,赐名祯。与良俱从太祖克滁、和,渡江克采石,从定集庆。下镇江、广德、常州、宣城、江阴,皆有功。又从常遇春自铜陵取池州,以舟师毁其北门,入城。敌舰百余至,复大败之,遂克池州。积功,由帐前都先锋累迁为天兴翼副元帅。以千人助良守江阴,数败吴兵,破士诚水寨,擒其骁将硃定。授英武卫亲军指挥使。又大破吴兵于浮子门。从大将军徐达帅马步舟师取湖州,勒奇兵出旧馆,大捷。湖州平,遂戍之。从围平江,破葑、胥二门,进佥大都督府事,抚平江。寻副征南将军汤和讨方国珍,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国珍亡入海。追及之盘屿,合战,自申至戌,败之,尽获其战舰士卒辎重,国珍降。复自海道进取福州,围其西、南、水部三门,一鼓克之。   

洪武元年,进兵破延平,擒陈友定。闽海悉平。还次昌国。会海寇劫兰秀山,剿平之。兼率府副使。寻为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二年,大将军平陕西还,祯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三年讨平沂州答山贼。命为靖海将军,练军海上。其冬,封靖海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与秦、晋二王傅金朝兴、汪兴祖并专傅王,解都督府事。仇成戍辽阳,命祯总舟师数万,由登州饷之。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至琉球大洋,获其兵船,献俘京师。自是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    

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明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奇兵出旧馆             勒:率领、带领

B.千人助良守江阴         以:用、凭借

C.还昌国                 次:驻扎

D.事谪定辽卫指挥使       坐:因为、由于
2.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

B.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

C.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

D.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祯军事才能杰出,起初跟随太祖、常遇春立下战功,后来能独当一面,战功卓著,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所以功臣庙里画有他的肖像。

B.吴祯不只指挥作战能力突出,管理工作也十分出色,如负责帮仇成运送粮饷,虽然海上道路危险遥远,但军队的粮饷从不缺乏。

C.吴祯在打击倭寇的战场上表现突出,追击倭寇至琉球大洋,缴获倭寇兵船,到京师献俘,

后来管理军务数年,海上没有再出现倭寇。

D吴祯由于战功卓著,明太祖待他也很好,不仅封侯,还赐予铁券,但他晚节不保,竟然和胡惟庸结党谋反,被削除爵位。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副征南将军汤和讨方国珍,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5分)

(2)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5分

 

1.B 2.C 3.D 4.(1)不久做征南将军汤和的助手(副帅)征讨方国珍,趁着涨潮进入曹娥江,毁坏水坝,打通道路,出其不意地直抵敌军马棚(军营)。 (2)洪武七年,海上有危急情况,于是(吴祯)再次担任总兵官,和都督佥事于显率领江阴四卫的水军出海追捕倭寇。(充,第二个总,舟师,各1分,句意通顺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高考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学过,我们可以联系教材,并结合原文语境来分析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B项,“以”应为“率领、带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D.原文没有说与胡惟庸谋反,只说是结党;削爵更是在其去世多年之后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寻”译为“不久”、“乘”译为“趁着”、“必”译为“一定”、“以”译为“来”。(2)句中关键词“充”译为“担任”、“舟师”译为“水军”。最后一句是判断句。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译文: 吴祯,是江国襄烈公吴良的弟弟。起初名国宝,后来太祖赐名祯。吴祯曾与他的哥哥吴良跟随太祖(朱元璋)攻克滁州、和州,渡过长江攻克採石,跟从(太祖)平定集庆。在攻下鎮江、广德、常州、宣城、江阴的战役中都立下战功。又跟从常遇春从铜陵进军攻下池州,率领水军毁坏它的(池州)北门,进入城中。敌人的一百多艘舰船来了,又彻底打败了他们,于是攻克池州。累积功劳,从帐前都先锋多次升迁做了天兴翼副元帅。率领一千人帮助吴良驻守江阴,多次击败吴国的军队,攻破张士诚的水寨,活捉他的猛将硃定,被授予英武卫亲军指挥使的官职。又在浮子门彻底打败吴国的军队。后来跟从大将军徐达率领骑兵、步兵、水军进攻湖州,率领奇兵从旧馆出击,取得大胜。湖州平定,于是戍守湖州。又跟从围困平江,攻破葑、胥两座城门,进职位为佥大都督府事,巡抚平江。不久做征南将军汤和的助手(副帅)征讨方國珍,趁着涨潮进入曹娥江,毁坏水坝打通道路,出其不意直抵敌军马棚。方国珍逃亡到海上。吴祯追赶到盘屿,与方国珍展开会战,从申时战至戌时,打败了他,获得(缴获)了他的全部战船、士卒、军用物资,方国珍于是投降。又从海道进军攻打福州,围困福州城的西、南、水部三座城门,一鼓作气攻占福州。 洪武元年,吴祯进兵攻破延平,擒获陈友定,自此福建沿海一带全部平定。回来驻扎在昌国。适逢海上的贼寇到兰秀山抢劫,吴祯剿灭平定了他们。兼任率府副使。不久,担任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洪武二年,大将军平定陕西回来,吴祯和副将军冯胜驻守庆阳。洪武三年吴祯讨平沂州答山贼寇,被任命为靖海将军,到海上训练军队。当年冬天被封为靖海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皇上赐予世券(丹书铁券)。吴祯和秦、晋二王辅佐金朝兴、汪兴祖并专门辅佐二王。解除都督府事。仇成戍守辽阳,命令吴祯负责统率数万水军,由山东登州为自己提供粮饷。海上道路危险遥远,吴祯的管理工作十分出色,所以军队的粮饷从不缺乏。完善城池、训练士卒,收复了全部没有归附的辽东土地,招降了平章的高家奴等人。后来由于(因为)事情被牵连,贬为定辽卫指挥使,不久又被召还。洪武七年(1376年),海上有倭寇警报,于是吴祯再次担任总兵官,和都督佥事于显率领江阴四卫的水军出海追捕倭寇;一直追至琉球大洋,缴获倭寇兵船,到京师献俘。从此常常往来于海上,管理军务数年,海上完全没有倭寇。 洪武十一年,吴祯奉诏出征平定辽东,路上生病,只好用车运回南京。第二年去世,追封为海国公,谥号襄毅。与吴良的肖像一同列于功臣庙。他的儿子吴忠继承靖海侯。洪武二十三年,吴祯被指认为胡惟庸同党,爵位被削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样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1.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己”。
2. 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世间“知不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己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己,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对 "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2.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B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做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C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D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查看答案

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情感真挚,内容具体。(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

雾霾成因的“积累说”是基于雾霾形成的机理提出的。众所周知,环境是有自净能力的。当受到污染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         。如大气,大气的稀释、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         ,这就是大气的自净能力。但如果污染物累积到一定数量,         ,洁净的空气就变成了雾霾空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过去的数据时代,我们使用文件、文件夹、桌面这些东西。                        。我们处于整个互联网新时代的第一天,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就需要了解如何量化自己。

①过去的关键词是我,现在的关健词是我们

②所有的东西都在我们的数据流里,有信息、有新闻

③今天我们用云,用标签、流来比喻数据

④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数据就出现在网页上、链接里

⑤对现在来说,文件夹、网页什么的就不是最重要的数据

⑥过去的关键词是项目,现在的关健词是数据

A④②①⑥③⑤    B④③⑤②①⑥    C⑥④③⑤②①    D⑥④②③⑤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