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而歙贼帅金奇万户①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注】①万户:一万人。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策临郡,察齐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B.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 乖:不和
C.乃多县布以援下人 县:悬挂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 济:救助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B.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C.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D.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动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
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5分)
(2)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D.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C.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B.①见使者咸阳宫 ②取之百金
C.①大王来何操 ②夫晋,何厌之有
D.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越国以鄙远 B.范增数目项王 C.今太子迟之 D.使使以闻大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或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B.①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C.①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顾:顾惜)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D.①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②卒惶急不知所为(卒: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