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春情 秦湛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卜算子·春情

秦湛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

注:四和:香名,亦称四和香。双陆:古代一种博戏的名称。
1.赏析词的上片“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中“透”“瘦”二字的表达效果。5分
2.本词下片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1.“透”,充足之意,点明春光明媚的季节特点,紧扣词题,表现对春天降临的欣喜之情。(2分)“瘦”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早春花枝凌寒挺立、含苞待放的倩姿。瘦弱花枝亦恋人幻影,词人触景生情,兴起对伊人的相思之情。(3分 2.下片前两句回忆往事,描写了与恋人相聚的甜蜜生活,表现诗人的相思之情。(3分)后两句借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将词人的感情推向高潮,化景语为情语,设想奇警,表达了对恋人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3分)(共6分,每点按手法、内容、情感三方面记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透:春水清澈见底。瘦:早春花枝嫩条、含苞欲放的倩姿。“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春水清澈透明见底,花含苞欲放,枝条嫩展。上片起首二句,以工整的一联点季节、写环境。“春透水波明”,以水写春,是说春水已透,水波澄澈如镜。“寒峭花枝瘦”,是说春寒犹在,所见之花有未开者,正是乍暖还寒时候。以“瘦’字形容含苞待放的花枝,真是恰到好处。春光骀荡,水波澄澈,给人以心胸畅快的感觉;而春寒料峭,花枝傲然挺立,亦给人以瘦骨凌霜的印象。所有这些,都流露出峭健的气韵。如果说起首用的是比兴手法,那么“花枝瘦”三字非但是客观地摹写自然景物,而且也是触景生情,兴起词人对所眷恋者的思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高考高频考点。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等。解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本题解答时就需按照上述步骤,先解释“透”“瘦”的含义,然后将这两个字放回到句中,解释句意,再指出两个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 2. 试题分析:此词南宋·秦湛仅存的一首词,词题“春情”,全篇写春日对所恋之人的拳拳思慕之情。下片,词人回忆当年楼中,四和香的烟缕从鸭子形的铜香炉中缓缓升起,袅袅不绝。他和那个女子正在作双陆这种博戏,女子玩弄双陆的纤纤玉手,使他历久难忘。往日的甜蜜生活,女子的形象特征,同人只是在感情的抒发中顺带说出,自然而又妥贴,这比作专门交代要高明得多。末二句则在怀人的基础上集中笔力抒发急欲排遣、愈益浓重的愁情,并与起首二句相映射,“东风”者,春风也。“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子酒”,化景语为情语,设想奇警,把词人当时矛盾心情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浣者,浣也、涤也。衣裳沾有污垢,可以洗涤,心灵染有愁情,也说可洗,此喻绝妙;而借以洗愁者,不是水而是风,此喻亦绝妙;院而愁未去,反而更浓,其浓又恰浓于醇酒,此喻更加恰当二有特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本词下片“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写回忆的事,是借事抒情,而“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是借景抒情,也是运用了比喻和顶真等修辞手法,考生将这些手法一一指出,并结合诗句分析就可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汉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因指陈家谷口曰:“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潘美即与王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向          克:攻克

B素闻其名,尝求之          购:重金征求

C帝以业于边事              老:老练

D郑州、代州              判:兼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

B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

C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

D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业年幼时,行侠仗义,善于骑射。成年后又以勇猛闻名,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向披靡,被宋朝人称为“杨无敌”。

B太原城在宋军包围下已成孤城,杨业劝其主刘继元投降,这说明他懂得审时度势,也体现了他对平民百姓的关怀。

C契丹十余大军攻陷寰州,士气正盛。杨业避其锋芒,未与之交战。后因王侁的诋毁而不顾凶险率先出兵,以明心志。

D宋军将领不团结是战败的重要原因。王侁欲争功,没有执行原定的作战计划,潘美撤走,致使杨业被擒,绝食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2)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应当以直觉、顿悟为主,以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为辅。

B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

C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人无从启发和替代。

D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主张抛弃直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

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引进了一条能自动完成包装的肥皂生产线。但是,销售部门却反映有的肥皂盒是空的。公司高薪聘请一个专业的科研团队,耗时几个月、耗费数十万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一家企业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工人找来一台电风扇,摆在生产线旁,另一边放上箩筐。装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风扇前通过,只要有空盒子便会被吹离生产线,掉在箩筐里。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志愿服务标识”。请仔细观察,对标识的构成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材料。请根据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 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        ,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