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不出的悲伤 李伶伶 秋雨赶场似的,一场接一场地下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说不出的悲伤

李伶伶

秋雨赶场似的,一场接一场地下个不停。女人的心却像火烧似的,越来越焦灼。男人马上就要回来了,她不知道该怎样把儿子出事的事告诉他。

那还是两个月前的事。儿子掉进水库,再没出来。女人当时正在地里拔草,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一下子僵住了。她回过神来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不能让男人知道。男人在矿里挖煤,知道这事后,肯定不能专心干活,万一出点事,女人不敢往下想了。

几天前,男人打电话来,说要回来。女人一边期盼,一边心慌,她怕男人受不了这个打击。男人就是为了儿子才下井挖煤的。儿子患有白血病,医生说,治好这个病得换骨髓,需要一大笔钱。男人听完医生的话,当时就决定去煤矿挖煤。男人才出去半年,儿子就出了这样的事,他怎么受得了!

雨越下越大。女人想,这么大的雨,男人不会回来了吧。正这么想着的时候,男人已经进了门。男人没穿雨衣,也没打雨伞,就这么被雨淋着走了回来。女人说,你傻呀,怎么不穿个雨衣?男人说,从矿里出来时没下雨。女人忙拿手巾给男人擦脸,又去找干衣服让男人换下。

男人换好衣服,女人才看清,男人黑了,也瘦了,脸上还有几分憔悴。女人一阵心疼,说,明天咱歇一天,看你累的;男人说,累点怕啥,又不会死,咱儿子的病要是不治,可是会死的。女人听了,咬了咬牙,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她想说,儿子已经死了,可是她没忍心说。她想等明天再说,今天男人太累了。

提到治病,男人想起,他进屋这么长时间还没看到儿子。男人说,儿子呢?女人愣了一下,说,上他姑家去了,他姑家的小宝不让他回来。男人说,小宝这孩子,叫他妈惯得太不像话,说啥是啥。男人叹了一口气说,矿长只给了我两天假,要不我就去他姑家看他了。

男人的妹子嫁到了邻县,离家有二百里。女人说,怎么只给两天假?男人说,矿上人少,拉煤的车多,一般不给假,我因为一直没请过假,矿长才给我两天假。咱弟也想回来,矿长就没给假。

男人说的“咱弟”是女人的弟弟。女人的父母几年前去世了,弟弟是她娘家惟一的亲人了。男人要去井下挖煤时,弟弟也要跟着去,女人不同意,说他还小。弟弟说,我都十八了,还小!女人知道弟弟要下井,是为了帮自己。三个月前,弟弟一个人跑回来看她,带回男人挣的钱,还有他自己的钱,都交给了女人。女人把弟弟挣的钱还给他,让他自己攒着。弟弟说,你收我姐夫的钱不收我的钱,是不是不把我当一家人?女人心里一暖,就没再拒绝。

女人说,咱弟咋样?男人说,挺好的,挣的跟我一般多了。这小子,将来肯定比我挣的多。说着拿出两捆钱,一捆是他的,一捆是弟弟的,都交给了她。女人接过钱说,挣得再多,过完年也不让他去了。男人说,嗯,过完年高低不让他去了。

女人问男人晚上吃点啥。男人说,吃点粥吧,稀稀的米粥,矿上天天吃馒头,我都吃腻了。女人煮了粥,炒了两个菜,男人可能太累了,没吃多少。女人因为有心事,也没吃多少。

睡觉前,雨小了一些。女人靠着男人的肩膀,听着窗外的雨声,竟然一直没睡着!女人想,男人明天就走了,他又没有怀疑,那儿子的事,下次再说吧。

第二天,女人没有说,男人也没问。吃完早饭,雨又大了起来。女人送男人到村口,女人一直望着男人,直到看不见了,含在眼里的泪才汹涌而出。

在女人视线里消失的男人,忽然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上个月,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死了三个人,有弟弟一个。男人怕女人受不了打击,当时就没告诉她。这次本想跟她说的,看着她憔悴的面容,就没忍心。男人想,下次再说吧。

雨越下越大。男人用手擦了把脸,站起身,向车站走去。
1.简述秋雨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2.下面的文字,分别表现了小说主人公怎样的心理?(4分)

(1)女人听了,咬了咬牙,眼泪在眼圈里打转。(2分)

(2)在女人视线里消失的男人,忽然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2分)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旨。(4分)
4.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哪一个着墨较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1.(4分)小说在秋雨中开始,在秋雨中结束,用秋雨来烘托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理;(2分),秋雨贯穿全文,渲染出伤感凝重的悲剧氛围,强化了小说民生多艰的主题。(2分) 2.(4分)⑴女人听到男人关心意外死亡的病儿子,触及内心的痛处,但为了瞒着男人又要掩饰悲痛,表现了女人极度伤感的矛盾心理。(2分) ⑵男人隐瞒了弟弟遇难的消息,内心压抑紧张,承受着巨大的悲痛,离开了妻子,男子用痛哭来宣泄内心复杂的情感。(2分) 3.(4分)叙写了一对夫妇因体谅对方而互相隐瞒“丧子”与“丧弟”真相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底层民众遭受天灾人祸多重打击后的艰难和辛酸,(2分)颂扬了主人公互相体谅、关爱对方的深挚情感。(2分) 4.(6分)小说的主人公是女人和男人。(1分)女人的着墨较多。(1分) 这样写的效果:⑴女人和男人因为关爱体贴对方,而互相隐瞒“丧子”与“丧弟”之情,他们的目的、心理基本相同,详写其中的女人就有代表性,如果再详写男人的经历就显得重复。这样详略得当地处理材料,文笔简洁而中心突出。(2分)⑵这样行文,能营造出“出人意料”的小说结局。 作者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男人”和“弟弟”的相关事情包藏着,引而不发,到结束时才点明缘由,和盘托出,这样的结局不仅具有出奇制胜、令人拍案的效果,还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味,突出了小说主题。(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写到“雨”的段落,分析每一次写的“雨”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写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人物什么心情什么样。本文所写雨贯穿全文,最突出的是开头和结尾,所写的雨都是“越下越大”,而雨中的人物心情是压抑和悲伤和痛苦绝望的,据此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文所写的雨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雨贯穿全篇,渲染了一种悲凉、阴冷、压抑、痛苦的悲剧氛围,而文中的两个人物失去了最亲的人,却又互相隐瞒,内心悲痛绝望而遭受着双重的折磨,因此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雨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雨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从揭示环境的角度看,雨也起到了暗示主人公生存环境的作用;另外开篇写雨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2. 试题分析:第一句话结合上文“男人说,累点怕啥,又不会死,咱儿子的病要是不治,可是会死的”可知女人的反映是在丈夫的问及儿子之后出现的,再结合下文“她想说,儿子已经死了,可是她没忍心说”,可分析出女人此刻内心充满悲伤和矛盾。第二句话,结合下文“上个月,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死了三个人,有弟弟一个。男人怕女人受不了打击,当时就没告诉她”,可分析出男人哭是因为弟弟遇难,他内心悲痛,也是因为无法对妻子说出真相而内心压抑极度痛苦。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给出的两个句子一个侧重于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一个侧重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分析时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找出人物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从而分析出人物心理。比如第一个句子,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得出答案,女人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女人听到丈夫问到了儿子,而儿子已经意外死亡,她一方面因儿子而伤心,一方面因害怕丈夫难过而不敢对丈夫说实话,由此可分析出女人的矛盾而又悲伤的心情。第二个句子的信息则是在下文,男人之所以哭是因为他隐瞒了妻子,弟弟遇难的情况,他为弟弟遇难而痛苦悲伤,又为女人憔悴而心疼,更为自己不能对女人说出真相而痛苦压抑。 3. 试题分析:本文主题可以多角度分析,从社会的角度讲,本文写了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夫妻,他们失去了儿子,又失去了弟弟,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生活充满悲剧,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和他们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状况;从个人的角度讲,夫妻两个人内心都非常痛苦,但妻子为了不让丈夫难过而隐瞒了失去儿子的事实,丈夫不让妻子难过也隐瞒了失去弟弟的事实,两个人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这种情感是美好的,应该称赞的。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概括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等,解答时可从作者、写作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的情感色彩、小说的题目等角度思考。一般的答题模式为: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本题解答时可从人物命运、故事情节、文章题目入手分析,从人物来看,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夫妻,他们遭遇不幸,然而又互相体贴关爱,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意义;从故事情节来看,一系列的不幸,使整篇小说充满悲剧气氛;从题目来看,“说不出的悲伤”既指悲伤过度无法言说,又是指文中二人的互相不忍说,表现生活的艰辛和人物之间的美好情感。考生把这些信息分析清楚,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4.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案不是开放的。本文从情节发展看,两个人物缺一不可,女人隐瞒男人儿子死亡,而男人隐瞒女人弟弟遇难,支撑起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文章反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遭遇,颂扬了夫妻二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体谅的美好情感,两个人物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确定文章的主人公应是夫妻二人。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探究题,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或是联系全文或是联系现实进行分析。本题探究的是人物,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文章着墨多少、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一般来说,主人公是一篇小说墨最多的人物,是表现文章主题的主要载体,小说情节也会围绕主人公展开。反过来说,符合上述要求的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本文两个人物在文章中显然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主题的共同表现者,而且小说情节是紧紧围绕两个人物展开的,因此,两个人物都是主人公。考生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从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少名人都纷纷选择通过“微博”这一方式和自己的粉丝互动,或者发表自己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看法或意见。与此同时,“微博”还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语录,为网民所津津乐道。请以“成语听写大赛”为主题,写一则微博,要求凸显个性,令人回味,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4分)

 

查看答案

下列为人类能源消耗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4分)

      时间

名称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2050年

木材

75%

30%

10%

7%

5%

煤炭

25%

60%

45%

20%

10%

石油

0

10%

35%

40%

20%

天然气

0

0

10%

15%

30%

核能

0

0

0

10%

20%

太阳能

0

0

0

8%

15%

(1)请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的变化趋势。(2分)

(2)请总结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什么问题?(2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4分)

①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这是共识。

②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确有因医疗不当或过错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医院和医护人员对此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换句话说,患者或其家属依法维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④因为,“过度维权”是刺向医患关系的一把尖刀,既伤人又伤己,其结果只能是“双输”,而不可能是“双赢”。

⑤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依法理性维权,不可抛开法律而“过度维权”和“过激维权”。

⑥但面对千差万别的疾病和人类医疗技术的局限,也注定了在许多情况下医院和医护人员并无回天之力。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6)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杜甫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成彦雄

大夫①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注:①相传秦始皇登泰山避雨于这株松树下,后来封此树为“五大夫”。

(1)这两首诗都以“松树”为吟咏对象,简析两首诗中的“松树”有何不同?(4分)

(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