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珠子灯 汪曾祺 (1)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珠子灯

汪曾祺

(1)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 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2)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3)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暖昧的希望。

(4)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5)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小姐把脚放了。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6)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小姐毙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7)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8)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9)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10)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11)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12)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13)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一一咕,鹁鸪鸪一一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昕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14)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15)她死了。

(16)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17)从锁着的房门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B.孙小姐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C“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

  D(13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女主人公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

E.小说开头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爰。

(2)文章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的作用是什么?(6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8分)

 

(1)B.E。 (2)①点明了题目。②说明送灯的用意是娘家人替出嫁的女子祈求幸福多子。③渲染了送灯时的热闹与喜庆气氛,反衬下文中孙晓芸的寂寞与哀伤。④通过对“送珠子灯”这一特定民俗的描写,渲染了孙小姐悲剧故事的社会背景。 (3)孙淑芸是一个知识、有文化但有非常浓重的封建贞节思想的旧中国女性形象。她虽然受过较为开明的教育,接触过新的思想,但却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丈夫死后,她为了恪守封建贞操观,维护家庭“荣誉”,在“新房”里默默地躺了十年,终于寂寂死去。 (4)①因为珠子灯是小说线索,在小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②因为珠子灯表现了风俗人性、传统文化,为小说营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社会环境;③因为珠子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④因为珠子灯表现主题,通过珠子灯的这一形象,作者了对孙小组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B项孙小姐并没有表现出对封建伦理的不满;而应是表达对丈夫的怀念;E项,小说开头对风俗的描写与小说是有机融合的,并不是不是与小说主体毫无关系,是通过对“送珠子灯”这一特定民俗的描写,渲染了孙小姐悲剧故事的社会背景。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渲染了……的气氛;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本题问开头“这里的风俗”的作用,开头点明了题目,渲染热闹的气氛,反衬下文孙淑芸的寂寞与悲伤。答题时注意分条列写。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要把文中相关的语言、行动、肖像等描写文字找出来,还要联系此人的身份、地位等综合判断。文中可作人物性格评价的词语,也是评判人物的重要依据。通读全文我们可以了解孙淑芸是有知识、有文化但有封建贞洁思想的旧中国女性,最终在丈夫去世后,默默躺了十年寂寞地死去。答题步骤:先用一句话作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方面作定量分析。答题时要分点分析,概括要准确。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就文章标题进行设题,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艺术也是文章艺术的有机整体。可以探究标题的深刻意蕴,也可以对其标题艺术进行探究。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这道题探究以“珠子灯”为题的原因,回答时可以从文章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不难看出结构上“珠子灯”是小说的线索;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表现主题。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意从师学习的心理。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坚守理想与节操,宁死不与朝中小人同流合污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的威武雄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黄鹂。
1.“乱点碎红山杏发”与“榕叶满庭莺乱啼”中均用到“乱”字,请分别赏析其妙用。5分
2.《南湖早春》《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分别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古代官员要居家守丧,服丧三年期满后,才能继续做官,叫“服除”,也叫“服阕”。

B.“丁母艰”即“丁母忧”,也可以叫“丁外艰”,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己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如“东坡居士”就是苏轼的自号。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B.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C.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主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2)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麓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风:“一双丹风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C.《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C.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D.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红尘滚滚,茫茫人海。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梵高只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有人赞成前者,有人赞成后者,有人觉得二者都好。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