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一代醇儒张元济 熊月之 张元济一生最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一代醇儒张元济

熊月之

张元济一生最主要的事业是出版与古籍整理,两者又是与他在商务印书馆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在张元济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新式出版业是到近代才出现的行业,从写稿、组稿、翻译、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到企业管理,从印刷机器、纸张、油墨、装订、开本到印数,从联系作者、译者到与官府打交道,所有这些,对于张元济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工作,他能够由外行变成内行,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考其诀窍,就是两个字:敬业。他坚持,不赚钱的书一般不出,有政治风险的书一般不出,包括拒绝印刷康有为、孙中山的书,都是为了对公司负责,也都是敬业的表现。

张元济无论当官还是经商,都真诚对人,不虚伪,不欺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他与总经理高凤池在经营理念、用人标准、对违纪人员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对于这些分歧,他不掩饰,不回避,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1919年,因为许多分歧难以消除与妥协,张元济决定辞去经理之职。经人调解,他与高凤池达成和解,并坚持一定要向高凤池道歉。与高凤池相比,论社会地位,张要高出许多,张是翰林,高是小学程度。论在商务的影响力,张也要大许多。细论张、高二人的分歧,张的意见,均为企业前途着想,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如注重企业制度建设,引进、起用新人,对于违纪违法员工严肃处理,高则立于相反方面。但是,二人矛盾一经调解之后,张便主动道歉,诚恳支持高的工作,并坚持自己的薪水必须低于高凤池。

诚与恕是一体两面。待人诚恳,必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1927年,张元济被绑架,在南翔附近的农村被关了六天六夜。绑匪开价先是30万元,后降至20万—15万—2万,最后以一万元赎票。那时,上海绑票案件屡屡发生,撕票的事情也不止一例。张元济能安然脱险,与他设身处地、以恕道对待绑匪有关。绑匪也是人,张元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诚,终于化险为夷。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屡起工潮。对于工人的罢工斗争,张元济力主两边兼顾,同存共利,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解决后,作为资方代表的张元济,反而得到工人的拥护,职工大会上竟然全场高呼“打倒王显华!”“拥护张菊生!”张元济在当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没有更细的资料,但是,从结局看,张元济至少比经理王显华更加理解和重视工人的要求,能够同情地理解工人的权益。

乐志华是张元济轿车司机的外甥,从宁波乡下来到上海,1923年到一位英国人家里当佣人,被主人诬陷偷了740英镑,关进牢房,在全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巡捕打得遍体鳞伤,右腿残废。张元济获悉此事后,为他聘请律师,到医院验伤,通过宁波同乡会呼吁社会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官司打了五个月,冤情终于得到昭雪。

待人诚与责己严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张元济都严格要求自己。主持编辑《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部头古籍汇编,为公司带来了巨额收入,他自己从未收取过什么主编费及稿费。在公司,自己的薪金一向从严,不让儿子进入商务印书馆。

正因为张元济待人真诚,责己严格,所以,从清末到民国,商务印书馆能够团结那么多文化人。这些人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政治态度,但与张元济的关系都很好。

胡适等评论张元济“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新思想与旧学家、新道德与老绅士这看似对立的两极,在张元济那里得到了统一,而且统一得那么自然、浑然,因为这一切,都出于他的诚意、正心。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张元济功不可没。

B.张元济待人讲恕道,有意见说意见,如开诚布公地与上司就诸多方面的分歧交换看法。

C.张元济虽然认为自己在地位、眼界、学识等方面都有优越性,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倨傲。

D.张元济主编《四部丛刊》等未谋己利,所以商务印书馆能团结那么多文化人。

E.本文撷取张元济的若干人生片段,表现了他敬业、诚恳、仁恕和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何要选择张元济与高凤池之间的纠纷来详细介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诚与恕是一体两面”,而作者为了表现张元济的“恕”,写出了哪些典型事件?请概括作答。(6分)
4.张元济作为一个领导,其“敬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1.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传主的“真诚”: ①不虚伪,有不同看法公开诚恳地与上司交换意见;②不欺饰,分歧不能消除,他决定辞职;③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分歧消除后他坚持向上司道歉,积极支持上司的工作。(每条2分,共6分) 3.①待人诚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使面对的是绑匪,他也以恕道对之;②作为资方代表,自觉维护工人的利益;③面对无辜者,他倾力不懈助之。(每条2分,共6分) 4.示例一:敬业就要关注他人。①作为资方代表,自觉维护工人的利益;②坚持向上司道歉,积极支持上司的工作。 示例二:敬业就要不断学习。①在出版业,他是外行,但他能够由外行变成内行,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②他是翰林,但在企业制度建设,引进、起用新人等方面,见识卓著。 示例三:敬业要让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①出版坚守底线,没有经济利益和有政治风险的书一般不出;②坚持自己在经营理念、用人标准、对违纪人员处理等方面的主张,因为这些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每个角度4分,答出两个方面并分析即可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文章分析要注意准确性。B项,“待人讲恕道”这样的概括与之后的分析不一致,由文中第三段,“开诚布公地与上司就诸多方面的分歧交换看法”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张元济“真诚对人,不虚伪,不欺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C项,根据文意可知,“在地位、眼界、学识等方面都有优越性”不是他自认为的。D项,“商务印书馆能团结那么多文化人”是因为“张元济待人真诚,责己严格”,不是因为主编《四部丛刊》这一件事。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从题干中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即文章第三段。其次对该区间进行深入阅读,力求准确适宜地分清层次,并对每一层次进行层意的概括。最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张元济的“真诚”,再结合前面的层意概括,答案不难得出。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诚与恕是一体两面”是一句被扩展句,其后文字是对它的扩展,而且扩展的重心在“恕”,扩展的方式是举例。这样理解了结构,整合信息就被转换为概括每一示例的基本内容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该题明确了话题“敬业”,我们就围绕它从文中筛选信息;对所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或者最具现实意义的角度进行表述;表述最好有理有据,而且要分条概括呈现。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阐述了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其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石为喻,从正面进行论述。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和瀑布飞泻、发出巨大声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倜傥有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叱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倜傥有略             器:才能,才干           B.唐公天子位    践:登上

C.寂独故旧恩居其上     用:使用                 D.今天下未     靖:安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B.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C.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D.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文静才干卓异,有识人之明。早在李渊还是唐公镇守太原时,刘文静就察知他胸怀大志,与李氏父子深相交结。

B.刘文静深受李世民器重。刘文静认为李世民能成大业,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不惜屈尊探狱。

C.刘文静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刘文静自恃才高,鄙视裴寂,更不满自己位居其下,多次与裴寂争执,结下仇怨。

D.刘文静结交裴寂,交友不慎。刘文静因心怀怨愤被李渊认为有反叛之心,裴寂趁机落井下石,刘文静最终被冤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5分)

(2)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杨福泉

①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②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④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世界眼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今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今,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良莠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⑥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存在误区,下列不属于 “误区”的一项是(3分)(     

A.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古典文化。

B.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

C.把历史文化遗产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D.把“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中国城乡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不断 消失。

B.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是在“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的大背景下进 行的。

C.鲁迅、胡适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是有着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的中国 精英。

D.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恋,抱残守缺,不会广采博纳,那就无法得以 发展。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外来文化的涌入是“文化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且这种“文化焦虑”弥漫在当 代中国社会,表明中外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冲突。

B.诸多专家学者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护、传承,缺少学习、创新,这 说明他们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有局限性。

C.从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影响来看,当代具有“文化焦虑”感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学 习鲁迅、胡适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眼光和意识。

D.中华民族文化是整合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因此专家学者应致力于 儒家文化及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于丹说:“看过古人的文字,我们不禁要感慨,今天的人不但有品质的快乐很少,连有品质的忧伤都很少。我们很多时候表现出的愤怒和烦恼,并不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无关失业、无关失恋、无关人际纠纷的伤怀,以及对于岁月流光的悲态,现在真的很少见。所以,我希望通过文字,传达出人的情怀。”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