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后面各题。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后面各题。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呵!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选自《给战斗者》,希望社1943年版)

【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叫嚣三个月内必亡中国。随着我国国土的接连沦陷,有的人别有用心地对战争前途散布悲观论调。这首短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
1.诗人在开篇直呼“悲哀的种族”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要分析“海燕”这个意象。(2分) 

 

1.(1)、直接陈述中华民族正在遭受着侵略的事实,点明不去战斗就会失去自由和独立。(2)、情感上有特殊的号召力,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救亡图存的热情。(每点2分,共4分。) 2.“海燕”象征着在恶劣的时代环境下,为自由理想顽强战斗、英勇无畏、敢于献身的斗士。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在开篇直呼‘悲哀的种族’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诗歌篇章结构的特点,可以结合散文类文章的作用题来回答。可以从内容、情感和效果上答题。“悲哀的”,这个词语在内容上直接体现出中华民族受侵略的事实,同时把这一内容放在开头,其目的自然是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希望能够唤起人们救亡的热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海燕’这个意象”,这是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形象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海燕的典型形象和象征意义作答。典型形象:与风浪相抗,勇敢搏击;比喻、象征像海燕一样顽强英勇抗争的民族斗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鸿门宴》中的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官室宗庙。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卑身厚,以招贤者     币:礼物

B.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反:返回

C.隗且               见:被

D.燕王吊死问           生:使„„活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B.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C.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D.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燕昭王礼贤下士。他诚恳地向郭隗先生咨询,迫切希望通过招贤纳良的方式尽快提升国力,为先王雪耻。

B.郭隗先生敢于直谏。他讲述千金买首的故事,意在提醒燕昭王要通过实际行动来礼贤下士。

C.涓人果敢决断。他充满自信,主动请缨,为君购马,在君王的质疑下,有礼有节,表明观点。

D.燕昭王励精图治。他一方面广求天下有智之士,另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终使复仇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2)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艾青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自然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形成,当以《七月》杂志的创刊为发端。1937年9月,胡风在上海创办了《七月》杂志,除刊物外,胡风还编辑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这些刊物和丛书出版、介绍了许多优秀诗歌作品,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艾青、田间在内的诗人群,他们相互吸引、相互感染,并在生活态度、艺术追求和诗歌风格等方面有了共同倾向,从而形成一个诗歌流派。

这个流派风格的形成,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一是胡风等人的现实主义理论对它的规范作用;二是残酷斗争的大时代所激发的这群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三是七月诗派代表诗人艺术创作所起的楷模作用。艾青其实就起到了这种“楷模”作用。

艾青和胡风是七月诗派得以形成的两个关键性人物,胡风是在理论上,尤其是在编辑思想上对七月诗派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而在诗歌艺术的熏染和吸引,乃至流派风格的形成上则主要是受到艾青的影响。他们二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催发了七月诗派的产生,并推动了该派的发展和成熟。 艾青以他独具魅力的诗作影响一大批青年走上诗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七月诗派的基本流派特征大多是在 、融会中形成的。具体地讲,艾青独特的意象择取和象征的手法,很为诗人们欣赏,艾青擅长运用的自然景物如太阳、旷野、风雪、春天等等,也常常出现在其他诗人的创作中。”

除了在创作实践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艾青还设身处地地对七月诗派进行指导。艾青在《诗论掇拾》中指出:“对于这民族解放的战争,诗人是应该交付出最真挚的爱和最大的创作的雄心的。为了这样,我们应该羞愧于浮泛的叫喊,无力的叫喊。”不仅在诗歌内容上,艾青还在诗歌形式上指出“旧有的形式如十四行诗、四行诗,我们都已经冲破了,因为这些诗歌的形式都是从安闲的生活环境里产生的。”艾青这些诗歌美学主张正是促成七月诗派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艾青的诗学思想与七月诗派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尤其是与胡风的主张大体一致。艾青说一首诗就是一个人格,胡风更是强调诗人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们都认为诗品即人品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七月诗派的诗学思想是以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为内核的,即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诗人的主体力量和主观能动作用,对于这一点可以说艾青在其诗论好创作实践中体现得极为充分。

由此可见,艾青的这种强调主体能动性的诗学思想与七月诗派的“主观战斗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又加上他创作上的带动与影响,这些都是促使七月诗派流派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专家所言:“艾青的诗歌曾经是‘七月’在内的一大批青年诗人的楷模,艾青30.40年代的诗论,更明确地为他们导引着新诗创作的基本走向。”正是艾青的这种“楷模”与“导引”作用,终于使得抗战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得以产生,所以我们认为艾青不但是七月诗派的一个成员,而且还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名伟大的旗手。
1.下列关于“七月诗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七月诗派是以《七月》杂志的创刊为发端,自然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B.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在生活态度、艺术追求和诗歌风格等方面有共同倾向。

C七月诗派的形成是与残酷斗争的大时代下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密切相关的。

D七月诗派的诗学思想以艾青的“主观战斗精神”为内核,强调主体能动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七月》《七月诗丛》等作为七月派诗人重要的文学阵地,出版、介绍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B.胡风的理论上的主导作用,艾青对诗歌艺术的影响,共同推动了七月诗派的发展和成熟。

C.艾青在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上的美学主张是促成七月诗派流派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D艾青与胡风在诗学思想上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认为诗品即人品的表现,都强调诗人的主体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艾青在民族解放战争的背景下,反对诗歌浮泛无力的叫喊,认为诗人应付出最真挚的爱和最大的创作雄心。

B.艾青擅长运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雪”的意象的选择就是具体体现。

C.艾青批判了旧体诗,认为“十四行诗、四行诗,都是从安闲的生活环境里产生的”,这样的诗歌不能适应当下的时代。

D.艾青的“楷模”与“导引”作用,使得七月诗派得以产生,他不但是七月诗派的一个成员,更是伟大的旗手。

 

查看答案

请以“尘封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尘封”,指物品放置过久,覆满灰尘。横线上,可以填“实”,如:“木箱”、“布鞋”、“相册”……也可以填“虚”,如:“记忆”、“往事”、“印记”……

要求:①先将文题补充完整。②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③800字左右。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1025日)

相关链接

疟疾,又称为打摆子。上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2011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