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诗人戴望舒曾经在一首《烦忧》的小诗里,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现代诗人戴望舒曾经在一首《烦忧》的小诗里,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以忘怀的“烦忧”?或关乎父母,或关乎朋友,或关乎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或关乎自身成长的秘密。请以“烦忧”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力求表达真情实感,700字左右。

 

成长的烦忧 小时侯,我很想长大,因为长大了,就可以干许许多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背着妈妈的叨唠,爸爸的责备。 可是真正等到自己长大了,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烦忧。长大了,作业渐渐像小山似的多起来。放学后,我不敢去玩,去看自己喜爱的书,我怕自己的作业完成不了,我只能拼命让自己的笔在本子上蠕动着,等到华灯初上,我又骑着自行车狂奔在回家的路。课程也逐渐地繁重起来。每当晚上回家复习时,我望着一大堆的书 ,真不知该去复习哪一科,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地理?还是…… 我多想有时间去玩会啊!去打打羽毛球,看会儿电视就恐怕成为了我最大的享受了吧。每当看见一大群小孩子们蹦蹦跳跳的样子,我就多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啊!可玩着玩,我又想起了自己可怜的功课,结果又没心情去玩了。我多想再回到童年,丢掉那无尽的烦忧,再重新当一回无忧无虑的小孩 不知听过多少遍,在多少个地方听过人们常常把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点名钟的旭日。那时希望和美好的象征。但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与烦忧竟然成为一对孪生子。 进入了青春的殿堂也就意味着烦忧将会伴随你的左右。 不必说堆积如山的作业,忙碌的作息安排;也不必说父母的考分阶级,严格的教诲要求。更不必说…… 作业之多“难为”了嬉戏之少,老师之严肃“阻抑”了欢笑之渺,压力之沉重,“造就”了在梦幻中的我们——成长的烦忧。打开厚重的回忆之书,那思绪点点,也许是不倦回眸的一些往事。 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连几次的测试中,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数学是这样,英语亦是如此。所以,从那以后,我便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然而得到的却是对考试的恐惧!令我很是烦忧。 眼看,成绩一天不如一天,分数一次不如一次,就连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于是,我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机” ,便暗暗的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改头换面,重新做回那个原本自信,开朗的我!”于是,从那刻起,我便一直都在向我的目标努力看齐,终于,通过一学期的不断努力,我再一次的感受到了黎明的曙光,寻找回了往日的自信,拾起了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这令我快乐无比! 经过了那件事后,我对成长中的烦忧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烦忧的存在,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使他们从此以后一蹶不振,心灰意冷,最终放弃了自己向往的目标;而有些人却会把它看成是生命海洋中的一击波澜,不但要努力的去克服它,还要从中获取经验,使失败时的烦忧成为帮助自己前进的动力! 成长道路中的酸、甜、苦、辣是数之不尽的,遇到烦恼更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你能够勇敢的去面对,以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它!或许,它将不再是烦忧,而是生命中的一种点缀!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加话题作文。考生应先浏览戴望舒的诗句,然后再结合下面的解释,进行立意。根据题干提示,应选取生活感悟,围绕“烦忧”展开。 写作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感受,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文体“记叙文”要求。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开创儒家之风。请你结合《论语》的相关语录,以“我眼中的孔子”为话题,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5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①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是也不是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

②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

③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④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 ⑥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③⑤⑥②④ C.⑤②④⑥③① D⑤②⑥④①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的描述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亲切的文化巨人形象,使我们对他有了一种感性上的认识。

B.她是一位山西省代表队里的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篮球女教练,为山西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

C.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农民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

D.如果我们只关注课文的内容,而忽视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就读不出课文的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天津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后,无数消防战士殒身不恤,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B.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系统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断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步履稳健

C.于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能够随时引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他的博闻强记,令人佩服。

D.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题。

怀陆圣泉

巴金

六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坐“怡生轮”去海防。圣泉赶到金利源码头来送行。开船时,他和我哥哥都立在岸上对我微笑。我对他们说,两年后再见。

我绝没有想到这就是我和圣泉的最后的一面。

我离开上海后第二年,在成都得到圣泉被捕的消息,那是从桂林传来的,后来又听说他已经出狱。但是我到了桂林才知道他入狱后下落不明。我各处打听,一直得不到确实消息。朋友们见面时,常常谈起圣泉,我们想念他,暗中祝他平安。有时在静夜,我们三四个友人对着一盏油灯围着一张破旧而有油垢的方桌寂寞地闲谈。桂林郊外的寒气从木板壁缝侵入。我们失去了热情。怀念和焦虑在折磨我们。可是圣泉一直没有消息。他就这样令人不能相信地失踪了。

我不愿相信他已经死亡,所以我不想写纪念他的文章。一个象他那样爱憎分明而且敢爱敢恨的人不能死得这么简单。他有着那么强烈的爱,绝不能不留下一点踪迹。我们固然不能相信他活,但是我们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死。只要希望未绝,我们愿意等待一生。

虽然他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但他为什么必须死呢?他与其说是被捕,不如说是自首。日本人找不到他,他自己走到捕房去,准备跟那些人讲道理,辩是非。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他相信敌人也会在正义面前低头。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

我和圣泉相知较晚。“一·二八”沪战后一年我在福建泉州看朋友,在一个私立中学里第一次看见他。可是我们没有谈过十句以上的话。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抗战前两年我参加了书店的编辑工作,第二年他也进来做一部分事情,我们才有了谈话的机会。抗战后,书店负责人相继离去,剩下我们三四个人维持这个小小的事业。我和他都去过内地,但都赶回来为书店做一点事情。共同的工作增加了友情,我们一天一天地相熟起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常常在书店见面。一个星期中至少有一次聚餐的机会,参加的人还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即《蛋生人与人生蛋》等书的作者朱洗。)。我们在书店的客厅里往往谈到夜深,后来忽然记起宵禁的时间快到了,我和那位生物学者才匆匆跑回家去。在那样的夜晚,从书店出来,马路上不用说是冷冷清清的。有时候等着我们的还是一个上海的寒夜,但我的心总是很暖和,我仿佛听完了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我这种说法在那些不认识圣泉或者认识他而不深的人看来,一定是过分的夸张。圣泉生前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简朴,不善交际,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他心地坦白,忠诚待人,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他把朋友的意义解释得很严格,故交友不多。但是对他的朋友,他总是披肝沥胆地贡献出他的一切。他有写作的才能,却不肯轻易发表文章。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他却不愿登龙文坛。他只是一个谦虚的工作者。但这谦虚中自有他的骄傲。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

在我活着的四十几年中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象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生命、重视他人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

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我们平日空谈理想,但和崇高的灵魂接触以后,我才看见了理想的光辉。所以当我和圣泉在一起的时候,我常常充满快乐地想:“我不是孤独的。我还有值得骄傲的朋友。”我相信要是我有危难,他一定会不顾一切地给我援助。

一个崇高的心灵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这是可能的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你们为什么只关心到我一个?”

是的,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象骨头似地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的中国,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的心灵重回人间。

1946年11月在上海(有删改)

相关链接:陆圣泉,即陆蠡,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囚绿记》。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端写作者和陆圣泉的离别,是两人没有先兆的最后一次相见,现在回想起来,作者充满遗憾之情。

B.陆圣泉富有正义感,刚直硬气,因为他口供强硬,最后惨死于敌人的牢营之中。

C.作者每次与陆圣泉及朋友交谈完,就像听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心感温暖。这样的联想。表现出陆圣泉对作者的鼓舞。

D.第8段中,作者将陆圣泉和其他“不少的人”作对比,突出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

E.文章结尾,作者意在唤醒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关注。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不会关心一个读书人的死活。

(2)文章多次用“崇高”形容陆圣泉的灵魂、心灵,他的“崇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3)结合语境,赏析“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3分)

(4)巴金曾说过:“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感情。”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