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荆 卿 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

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只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5分)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1.①“刺”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1分);②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2分);③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1分);④寄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刻同情(1分)。 2.①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2分);②不同: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2分);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题目,解题步骤:解释该字的含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尾联则站在同情角度,替荆轲说话,希望人们不要嘲笑这位英雄,失败之因不在于人,而在于匕首“不灵”,没有发挥作用。你看那乱山锋芒如剑,直刺秦都咸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求同辨异,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的评价作比较。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钟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曹髦)即尊位,赐爵关内侯。

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师)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及诞反,车驾住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

初,吴大将全琮,孔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皆将兵来救诞。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诏曰:“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会移檄蜀将吏士民曰: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曹丕)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曹叡)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恨也。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节选自《三国志》)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敏夙成    惠:聪明   B.前后累重,志不可    夺:改变

C.时会丧在家 宁:服丧   D.故虞舜舞干戚而有苗 服:服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寿春破,会谋居多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有才数技艺博学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C.庶弘文告之训,济元元之命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故略陈安危之要,敬听话言       还也。亦去之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会是太傅繇的小儿子,蒋济看到5岁的钟会时就称赞他不是一个普通人,并且在文中赞美钟会,看到他的瞳仁,足以知道他非同寻常。

B.毋丘俭谋反时,钟会跟随大将军司马景王、卫将军司马文王一同东征。他掌管机密事务,参与谋划,运筹于帷幄之中,立下汗马功劳。

C.甘露二年,皇上征召诸葛诞为司空,钟会预计诸葛诞不会听从命令,骑着快马前去禀告司马昭。诸葛诞反叛,钟会跟着文王到了寿春。

D.钟会任镇西将军讨伐蜀国。他发布檄文昭告蜀将吏士民:魏朝君王应天顺民,拨乱反正;西征之师,奉辞伐罪,仁义为本,怜民济世。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5分)

2)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教育凭证

冯建军

教育凭证,又称为“教育凭单”、“学券”、“教育券”。它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教育凭证”制度指的是:“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自愿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教育凭证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的选择教育运动和80年代后期的择校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择校”被看做是实施教育凭证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育凭证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公立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体制的重心从“生产者中心”转变为“消费者中心”,使家长和学生可以到教育市场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是政府的一种政治控制形式。为了确保国家的控制能够得到实施,最好的措施是发挥政治的作用,通过科层制管理对学校实行正式的管制。因此,公立学校既是科层制的,又是政治化的,二者紧密相连。但是科层制的问题是:学校层级高度分化、规则繁琐、过于形式化,以至于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政治化是科层制的内在支撑,也正是管理学校的这种特定的政治化制度促成并固守它的科层体制。择校制度的改革者认为,如果公立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不变动,改革根本无法取得成功,因为问题就出在学校制度上,是国家的“民主管理制度”造成了这些问题。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基于市场化重构整个教育体制,该体制应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为中心,而不应以国家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

教育凭证的引入,可以变公共教育资源“政府—学校—学生”的传统配置模式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新型配置模式。实施教育凭证制度,使每个学生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选择就学的学生人数决定一个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学校之间因为学生人数不同,总体资源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学生人数是相匹配的。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把政府强制以某种形式入学(比如“就近入学”)的方式改变为“自由择校”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而且会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促使学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尽力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大的经费保证。这种竞争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选自《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有删改)
1.下列对“教育凭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又称“教育券”,这是由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

B.教育凭证是政府为保证学校经费的最低限度提供,无偿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凭证。

C.教育凭证的使用对象是公立学校,政府提供的经费是学生每年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

D.教育凭证是一种有价凭证,学生可以向自己选择的政府已经批准的学校用凭证购买教育劳务。
2.下列对“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一句含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控制的实施,但因为其政治化,学校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B.科层制是公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科层制对学校进行正式的管理。

C.政治化是科层制的支撑,因为政治化,民主管理制度促成并固守着学校科层制。

D.民主管理制度是政府对学校的政治控制,确定了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制约了教育改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凭证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学校教育也变“政府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B.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这样学校在学生择校的前提下能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

C.教育凭证打破了公立教育的一潭死水,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赋予了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D.教育凭证制度要求学校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赢得更多的学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说,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所以高一要军训规范习惯,高二要严格规范答题,高三要约束行为来保持良好心态。

也有人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请以“规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0分)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3分)
2.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6分)
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6)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7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10)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