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为避曹操追兵,刘...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为避曹操追兵,刘备携新野十多万百姓逃奔江陵,张飞护着刘备且战且走,赵云保护刘备的家小。混乱中,有人称赵云投奔曹操了,但刘备并不信。

B.《三国演义》“败走华容道”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张飞出击,二笑而赵云杀到,三笑而关羽出阵,活画出曹操刚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C.《三国演义》中,曹操召见祢衡,以礼相待,但是祢衡竟然将曹操手下的文武官员尽数辱骂一番。后来曹操大宴宾客,祢衡又脱衣裸体,击鼓辱骂曹操,曹操只好将他当场处死。

D.《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孙权设计骗刘备入吴相亲,想以他为人质讨回荆州,不料被孔明识破其诡计。赵云按照孔明的三条锦囊妙计行事,结果吴国太真招刘备为婿。

E.《红楼梦》中,袭人、晴雯等凑钱为宝玉庆寿,在晚上偷偷掷骰饮酒为戏。为更加热闹,又悄悄请来宝钗、黛玉、探春、李纨还有香菱等,群芳夜宴,主仆尽欢。

 

B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B项,“一笑而张飞出击,二笑而赵云杀到”有误,应为“一笑而赵云出击,二笑而张飞出阵”;C项,“曹操只好将他当场处死”有误,祢衡是被黄祖杀死。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10分)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则今之为学者之陋,且有甚于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姚鼐《复蒋松如书》)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合称“桐城三祖”。(2分)
3.下列不属于“程朱理学”代表思想的是(     )(2分)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三纲五常”      D心外无理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给蒋松如回信的目的。(2分)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

你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1.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和合文化”的特征。(6分)
2.联系上下文,简述文中划线词语“我执和法执”的内涵。(6分)
3.作者认为培育“和合文化”为什么必须“儒释道互补”?(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琼瑶的泰坦尼克

 

为琼瑶的小说流泪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琼瑶书中的恩恩怨怨,多少觉得是“小女子心态”,和我不大相关。

直到看了她的《我的故事》这本自传。书中,记录了一段我们早已忘记的历史,也颠覆了我对琼瑶的看法

琼瑶的确出生教授之家,书香门第。1944年,六岁的琼瑶,随着全家开始了逃难的历程。

那一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琼瑶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阳,是两军决战之地。中国军队第十军在这座城市死守了四十七天,终因援军不济,力竭城破。

逃亡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着血,一跛一跛地飞跑着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排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能来临的,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逃难中,琼瑶几乎同时失去父母:他们又被日军围住搜查,一切财产都被抢去,连琼瑶的母亲都险些被日军掳去。“一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着斜坡,就一直往下滚。我们三个孩子,这一哭哭得惊天动地,我们边哭边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

只是因为琼瑶的弟弟恰好和带队日本军官的孩子同岁,使他产生了恻隐之心,一家人才逃过此难。

写下这样文字的,是我们所认为自己熟悉的琼瑶吗?

在这本书中,琼瑶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处处都是那双六岁的眼睛亲眼所见——为了避免大家被发现,表叔伸手去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悄然将与琼瑶每天抱着睡在一起的小妹丢弃在旅途中;父母赴水自尽又被琼瑶的哭声唤回;生死辗转中祖父却固执地在口袋中留着自己抗日救国的诗歌;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侮辱……

弱国子民的血泪,尽在于此。

琼瑶在书中写到——“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是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常说,别人童年的教育来自学校,我童年的教育,却来自战争。”

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琼瑶阿姨为反台独在网站上。发表公开信:

“亲爱的朋友啊!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有一点淡淡的疑问——有着这样经历的琼瑶,成年后的作品中为何却只有温柔婉约,而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之气呢?

直到看到《泰坦尼克》中的一段,我忽然若有所悟。《泰坦尼克》的结尾,罗丝是怎样对杰克喃喃自语的呢?她没有说我是多么地怀念你,在心底爱你这些话。她说,我结了几次婚,爱过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走了世界多少个地方……她的一生怎样的快乐和有价值。

杰克的死,是为了罗丝的生。而他让罗丝活下去,假如她从此只是忧伤地怀念自己,我想并不是杰克所要的最好报答。那最好的报答就是罗丝自己所说的——她是那样珍爱杰克换来的生命,所以让自己的一生都快快乐乐,轰轰烈烈,一直到九十岁。

她的生命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快乐了,他才快乐。我们的先人在艰难时刻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却不是为了把我们变成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让我们按照和平与善良的本性生活。

在读琼瑶的书时,我居然落泪了。从此,也不可以笑话那些读琼瑶落泪的女生了吧。
1.简述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2.本文写琼瑶一家逃难经历时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3.童年的逃难经历给琼瑶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琼瑶的泰坦尼克”为题的含义。(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⑵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多于在庾之粟粒。                                        (杜牧《阿房宫赋》

               ,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

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论语·阳货》)

               ,自用则小。                                                 (《尚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