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我们开始写作时,有时也许为出名;有时也许为想博稿费;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我们开始写作时,有时也许为出名;有时也许为想博稿费;有时则受编辑先生的逼迫,情不可却,我们动机可说并不纯粹。不过写到后来,我们把这些都忘记了,我们的精神飞腾到忘我忘人的境界,我们的思想白热化到要把整个的自己融化,我们只是写、写、写,忘记疲劳、忘记饥渴、忘记疾病,要把自己最后一滴精力都绞沥出来,来完成一件自己认为满意的艺术品。司马相如写《子虚赋》,焕然如醒,昏然如睡者百日;扬雄作某文,构思极苦,梦见己身五脏流出满地;但丁完成《神曲》最后部分,自觉精力枯涸,不能再振,不久病死。他们以宝贵生命去兑换艺术的完美,除了为创作而创作之外,还有别的企图吗?作家必如此,才算艺术忠臣,文艺必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才有永久的生命。

不过我说这话也许有人要提出反驳,他们说倘使文艺创作果然是受神秘的内在力量之压迫,是作家于不自觉之中为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努力,则作家的作品应该篇篇纯正才对。为什么世间偏有许多诲淫诲盗的小说,浪漫颓废,堕人志气的诗歌,及各种方式的不道德的文艺呢?作家撰写这类作品,说图名,则此类作品每采匿名方式,说图利,则那时代人的写作十之八九没有稿费版税可收,可见他们的动机也甚纯洁,但作品的结果则与文化进步背道而驰,可见你的话是没有根据的了。这种事实,我也承认,不过原因也很复杂,有教育环境的关系,有个性兴趣的关系,致作家走错方向,故文学之需要纯正的批评亦犹做人之需要生活规律的约束。

(选自苏雪林《谈文学创作的动机》)
1.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2.第二段写“有人提出反驳”,有什么作用?(6分)
3.结合选文,概括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纯正的艺术作品。(6分)

 

1.运用了反复、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3分) 2.指出作家的作品并非篇篇纯正的事实,反驳上文作家因为纯粹的创作动机而产生出完美的艺术,引出下文对文学创作复杂性的论述。(每点2分) 3.作家要有纯粹的写作动机,作家要有忘我的艺术追求,要有纯正的文学批评。(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题干明确了答题的方向“修辞手法”。“我们只是写、写、写,忘记疲劳、忘记饥渴、忘记疾病,要把自己最后一滴精力都绞沥出来,来完成一件自己认为满意的艺术品”,“写、写、写”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忘记疲劳、忘记饥渴、忘记疾病”这是运用了排比;“要把自己最后一滴精力都绞沥出来”这是运用了夸张。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段写‘有人提出反驳’,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一般是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主要是和上线的关联。“他们说倘使文艺创作果然是受神秘的内在力量之压迫,是作家于不自觉之中为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努力,则作家的作品应该篇篇纯正才对”,借助这一反驳,指出作家的作品并非篇篇纯正的事实,既反驳了上文,又引出下文的论述。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选文,概括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纯正的艺术作品”,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我们把这些都忘记了,我们的精神飞腾到忘我忘人的境界,我们的思想白热化到要把整个的自己融化”“故文学之需要纯正的批评亦犹做人之需要生活规律的约束”,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0分)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三十回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夫人在里间凉床上睡着,金钏儿坐在傍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她耳朵上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眼,见是宝玉,宝玉便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   

后来发生了哪些事?结局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⑵《三国演义》中有段童谣“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童谣中“凤”“龙”分别指谁?并简析“凤死落坡东”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为避曹操追兵,刘备携新野十多万百姓逃奔江陵,张飞护着刘备且战且走,赵云保护刘备的家小。混乱中,有人称赵云投奔曹操了,但刘备并不信。

B.《三国演义》“败走华容道”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张飞出击,二笑而赵云杀到,三笑而关羽出阵,活画出曹操刚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C.《三国演义》中,曹操召见祢衡,以礼相待,但是祢衡竟然将曹操手下的文武官员尽数辱骂一番。后来曹操大宴宾客,祢衡又脱衣裸体,击鼓辱骂曹操,曹操只好将他当场处死。

D.《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孙权设计骗刘备入吴相亲,想以他为人质讨回荆州,不料被孔明识破其诡计。赵云按照孔明的三条锦囊妙计行事,结果吴国太真招刘备为婿。

E.《红楼梦》中,袭人、晴雯等凑钱为宝玉庆寿,在晚上偷偷掷骰饮酒为戏。为更加热闹,又悄悄请来宝钗、黛玉、探春、李纨还有香菱等,群芳夜宴,主仆尽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10分)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则今之为学者之陋,且有甚于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姚鼐《复蒋松如书》)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合称“桐城三祖”。(2分)
3.下列不属于“程朱理学”代表思想的是(     )(2分)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三纲五常”      D心外无理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给蒋松如回信的目的。(2分)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

你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1.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和合文化”的特征。(6分)
2.联系上下文,简述文中划线词语“我执和法执”的内涵。(6分)
3.作者认为培育“和合文化”为什么必须“儒释道互补”?(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