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谩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B.“迁”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积”是多次的意思。“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

C.“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D.“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C.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D.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6分)

(2)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4分)

 

1.B 2.D 3.D 4.(1)精锐的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只有数千名疲弱的士兵,枢密副使李征古供给的兵器、铠甲都是朽坏不锋利的。(关键词 “羸卒数千”定语后置;“羸”;“给”;“朽钝”各1分,大意2分) (2)有人说,当初柴克宏的母亲自己上表章称她的儿子可以担任大将,李征古压制柴克宏。(关键词“自表”;“抑”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这句话的大意是:当时元宗自认为是唐的后人,想要谋划攻取中原,恢复旧业,群臣大多说大话,来迎合皇上的意思,只有柴克宏一个人从不提及军队打仗的事,别人也不认为他了解军事。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元宗”“中原”“群臣”“克宏”。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由朝廷……赐予”错。一般文人学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生给予的谥号称为“私谥”,谥号不一定都是朝廷赐予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战死疆场后”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可见柴克宏并不是战死疆场,而是死在路途之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本题就是时间错位,将“死在路途之上”说成“战死疆场”。 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羸卒数千”定语后置,古代的数量词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应为“数千羸卒”;“将”,率领;“羸”,羸弱;“给”,供给;“朽钝”,朽坏不锋利。第二句中,“自表”,自己上表章;“为”,担任;“抑”,压制。翻译之前可以先抓人名、官职、地名,比如“江北”“克宏”“枢密副使李征古”。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柴克宏的父亲柴再用,侍奉吴主有功劳,官至德胜军节度使。柴克宏因为父亲的庇荫担任郎将,曾经担任宣州巡检使一职。他刚到那里时,城墙倒塌,护城河淤塞,当地官吏说,自从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乱,就没有敢(在这里)担任守备的人了。柴克宏嘻嘻地笑着说:“难道有这样的事情吗!”“柴克宏于是大力修缮。后来吴越敌军到来,全城依赖这得以保全。(柴克宏)多次升迁后担任泗州刺史,后辞官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他喜好施舍,不治理产业,因此家里常常穷到一无所有;然而他本性豪放,下棋喝酒,依然如故。 当时元宗自认为是唐的后人,想要谋划攻取中原,恢复旧业,群臣大多说大话,来迎合皇上的意思,只有柴克宏一个人从不提及军队打仗的事,别人也不认为他了解军事,因此没有被贬职。一段时间后,他出京担任抚州刺史。当时淮南正陷入战乱,吴越敌军窥探时机来侵略,柴克宏于是请求效命沙场。元宗嘉奖他,授予他右卫将军一职,派遣他和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一同解救常州。精锐的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只有数千名疲弱的士兵,枢密副使李征古供给的兵器、铠甲都是朽坏不锋利的。柴克宏对李征古说:“士卒已经不是训练有素的了,如果得到坚固而锐利的兵器尚且可以用,为什么你所给的都是这样的东西?”李征古对他侮辱谩骂,见到的人都很愤怒。柴克宏知道李征古是狂妄之人,不值得和他争辩是非,安适自在,不为所动。柴克宏到了润州,李征古到底不高兴,上报皇上召回柴克宏,让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替他。只有燕王弘冀认为柴克宏可以被任用,最终派遣他去常州。 柴克宏派遣军队到达常州,李征古仍然派遣使者催促他回去。柴克宏说:“我不久就能攻破敌军,你是在做什么,一定是奸人!”命令斩杀使者。使者说:“我是接受李枢密的命令来的。”柴克宏说:“李枢密来了,我也要杀了他!”于是斩杀了使者来示众。然后率领军队进发,在常州大败吴越军队,斩杀万人,俘获数十名将领。自保大元年以来,边界战争大兴,打败敌人的功劳没有超过柴克宏的。朝廷授予他奉化军节度使一职。他又上奏章请求援助寿春,走到泰兴时,伤口溃烂,几天后就去世了,国人没有不心痛惋惜的。谥号是“威烈”。有人说,当初柴克宏的母亲自己上表章称她的儿子可以担任大将,李征古压制柴克宏。柴克宏的母亲又说柴克宏有他父亲的风范,如果不能胜任,愿意没为奴婢或加刑戮,元宗才任用他。等到李征古被诛杀,朝廷下诏书揭露其罪行,也把他羞辱柴克宏的言论作为诈伪之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衰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抗日战争中,在重庆,有一天国民党元老陈铭枢请学者熊十力吃饭。熊十力面对浩浩长江,大发感慨,而陈铭枢则背对着长江,看着熊十力。熊觉得很奇怪,说这么好的风景你怎么不看?陈答曰:“你就是最好的风景”。

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谷埃尔的《阅读史》中也有一副照片,堪称最好的风景。1940年10月22日,伦敦遭德军轰炸,很多房子倒塌了,这间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墙壁也已倾颓,地下满是砖石,竟然有人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书架前翻检自己喜爱的图书。或许,越是这种艰难时刻,越需要书籍作为精神支撑。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北京再次申奥成功,群心振奋。下面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标识“墨舞冬奥”,请仔细观察并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简明通畅,不超过80字。(6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1)         :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2)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          (3)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微信最开始是一个社交软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到了微信4.0,腾讯开始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

①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

②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③构建一个集邮件、短信、SNS、即时通讯等应用于一身的个性化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

④微信将加速社交、游戏、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

⑤不断将其他应用引入微信开放平台

⑥为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

A.④⑤⑥①②③             B.⑤⑥②①④③

C.③⑥①⑤④②             D.①④③⑤②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