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1)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2)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每点2分) (3)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而首联“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是景物描写。长湖:指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其形南北狭长。“萧条”句:意谓所见自然界各种景物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的解释是:八月的时候经过彭蠡湖,那里的景物一片萧条。“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的诗词表达的作用是通过景物的萧条,来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凄苦。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本诗中写景处在首联的位置,应该从渲染烘托角度、点明时令和地点等角度入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颔联的写景艺术。”的提示。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本诗中“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片帆”动,“一山”静;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解析:“心犹在术已”虚体现出了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报国却年老力衰的迫切想要有个安定归宿的心愿“投老得归无”写作者漂泊在外的孤寂落寞之感。考生答题要结合作者、注释、意象来理解。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可以推断出作者漂泊在外。“概括情感”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意象、分析作者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役未几而                罢:完成

B县人兴于学              讽:劝勉

C天下之安危吾自治不耳    顾:只是

D者则有所不得言        传:传播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

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4.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对江苏省徐州市地铁的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满分5 manfen5.com

A“M”既是地铁英文首字母,又形似地铁隧道口;交集部分

形似“X”,表明徐州地区。

B两个白色三角组成“∞”符号,象征地铁隧道向远处延

伸,地铁建设蓬勃发展。

C黑色三角及下方的空白形似山峦、湖水,象征徐州山清水

秀、山水相依,人民安居乐业。

D设计立意鲜明,简洁明快,图文结合,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识别。

 

查看答案

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①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②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③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④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⑤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

A③⑤②④①       B③②⑤①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②③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D恸哭六军倶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进行书法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

赏水平和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很有意义。

B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主持研究发明药物青蒿素,在帮助人类

抗击疟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C分析人士表示,巴基斯坦政府批准的这项从中国购买8艘潜艇的协议,是两国之间最

大的军售合同,也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武器出口合同。

D由于非机动车和行人随意过马路,影响了其它正常行驶的车辆,轻则扰乱交通秩序,

重则引发交通事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