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央广网财经9月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央广网财经9月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香港晨兴基金会昨天宣布将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款35亿美元这是哈佛创校378年以来收到的最大单笔捐赠金额。

晨兴基金会是香港恒隆集团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在1996年创立的机构致力于推动慈善和捐助教育科研。陈氏兄弟出生于香港都有求学美国的经历。其中陈乐宗更是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获得过硕士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癌症方面的研究工作。

对此正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MBA的诺亚对《天下公司》说校友向母校捐款这在美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学校接受教育所以希望下一代、下几代的校友都能接受同样甚至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财富捐赠给学校。

现在在哈佛、耶鲁和斯坦福等大学捐款早已超过学费总额成为主要经费来源之一。2008年全美各大学共收得310亿美元的捐款2010年哈佛大学的校友共捐款六亿美元而哈佛的捐赠基金总值已经超过275亿美元2011年耶鲁大学校友捐款七亿多美元加上投资回报截至年底该校的捐赠基金总额则超过了200亿美元。

美国大学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么多捐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团队来做这件事。这个团队并不是专门劝富商来捐款的它是针对学校全部的募捐项目去运营和宣传基本上是通过三个途径。一个是这些名校每年都会有校友聚会这种聚会就是募捐的最好机会。第二个是每个学院和大学的校长都会到各个国家有目的性地做一些演讲宣传自己取得这些国家一些个人和机构的支持。第三他们还会主动发邮件给校友和一些乐于捐助的慈善家请他们捐款。

哈佛大学表示陈氏兄弟的捐款没有限制用途可用来资助学生、兴建新校舍、成立种子基金以及支援学术研究等。同时哈佛大学还决定将公共卫生学院改名为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以纪念恒隆集团已故创办人、陈氏兄弟的父亲陈曾熙。这是哈佛大学第一次因为慈善捐款而为一个学院改名此前哈佛只为纪念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而命名了肯尼迪政治学院。

(选自《西安日报》)

材料二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李秋恒报道】 据耶鲁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网站1月4日消息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教授宣布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8888美元。这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报道说张磊是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人这笔捐款将主要用于耶鲁管理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另外一部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计划项目以及资助耶鲁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

(选自《环球时报》)

材料三

当年美国人司徒雷登受命在北京筹建私立燕京大学需要大量筹款。后来他在美国募集到大约250万美元这笔资金成为燕京办学主要的经济来源。有中国人问他“你们外国人为什么要给中国大学捐钱?”司徒雷登回答“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今天也有许多外国朋友、外资企业热心资助中国的大学和学生或是爱心助学或是资助建造办公楼和实验室。大学固然有其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也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创造新知识和新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任务世界名校在这方面处于“领跑”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耶鲁是件大好事。

(选自《解放日报》)

材料四

美国的大学往往具有浓厚的象牙塔气质往往很警惕政治对大学的渗透同时也与商业环境和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对公立大学的警惕美国有不少私立大学的办学资金往往靠校友捐款资助。对捐款的毕业生而言这既是对母校培养自己的回报同时也是在母校历史上留名的机会对校方来说这些捐款主要用来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下一代学生的经费为了监督这些经费的使用校方往往会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监督。捐款的一个很重要用途就是用来资助缴纳不起学费的贫困生。

某种程度上社会在教育上的投资或者捐款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反映。但是投资或者捐款需要投资者和捐款者的主动性因此学校本身既需要魅力也需要公信力。一个人对一个学校的感情并不必然与在这个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成正比而与他在这个学校学业上的收获以及个人生活上的愉悦程度有关。同时一个人对他母校的感情也与这所母校本身的名气没有多大关系一个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最好教育的大学往往会成为学生永远的精神故乡一个有魅力的大学与它的学生一定有一种深刻的感情和长时间的默契。

(选自《南方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氏兄弟都有求学美国的经历陈乐宗更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学习过这是晨兴基金会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款35亿美元的唯一原因。

B美国大学各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团队来做募捐。其募捐的对象不仅仅是富商还包括校友、某些个人和机构以及一些乐于捐助的慈善家。

C文明没有国籍的界限司徒雷登在美国募捐筹建私立燕京大学张磊捐款耶鲁大学的善举都向世人展示了其广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眼界。

D大学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它们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创造新知识和新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任务世界名校在这方面处于领跑地位。

E美国不少私立大学的办学资金往往靠校友捐款资助这是因为它们很警惕政治对大学的渗透同时也与商业环境和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两则新闻主要内容的异同。

(3)根据材料四简要分析国外大学能够获得巨额捐赠的原因。

(4)反思国内高校建设你有哪些针对性的建议?请结合现实和相关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答C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D.E不得分。 (2)①相同点:都是华人大额捐款美国大学。(2分)②不同点:晨兴基金会是机构捐款,张磊是个人捐款;(2分)陈氏兄弟的捐款没有限制用途,张磊的捐款有具体的使用方向。(2分) (3)①拥有高水平的教育能力给学生带来学业上的收获;②具有公信力,管理规范并且接受监督;③具有自身魅力,能给学生深刻的感情和长时间的默契。(每点2分) (4)①在形象工程之外,更要提升教育的水平和能力。②远离官商世俗气,应有大学浓厚的象牙塔气质。③减轻民众的疑虑,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信誉度。④严拒教育的腐败,加强落实对行政的监督管理。⑤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发给学生文凭外,还要让学生有归属感、认同感,成为学生永远的精神家园。⑥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投资,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活动,加强宣传,筹集捐款,管理捐款。(答四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的内容。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此题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A“唯一原因”不准确,只能说是主要原因。D“大学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错,原文是“大学固然有其地域性和民族性”。E原因分析不对,原文是“因为对公立大学的警惕,美国有不少私立大学的办学资金往往靠校友捐款资助”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防止发生史实表述错误、分析感知不当等错误,在此基础上判断对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两则新闻主要内容的异同”。首先抓住答题要点:“材料一和材料二”“新闻主要内容”“异同”。材料一关键语句“哈佛大学表示,陈氏兄弟的捐款没有限制用途,可用来资助学生、兴建新校舍、成立种子基金以及支援学术研究等。”“香港晨兴基金会昨天宣布,将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款3.5亿美元,这是哈佛创校378年以来收到的最大单笔捐赠金额。”材料二关键语句“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宣布,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8888美元。这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这笔捐款将主要用于耶鲁管理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另外一部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计划项目,以及资助耶鲁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通过概述关键语句,比较二者异同,得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四,简要分析国外大学能够获得巨额捐赠的原因”审题目——明确方向:国外大学能够获得巨额捐赠的原因审文本——找出答题区间。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题目的具体要求,自己归纳,提取精要。材料中“。对捐款的毕业生而言,这既是对母校培养自己的回报,同时也是在母校历史上留名的机会;对校方来说,这些捐款主要用来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下一代学生的经费,为了监督这些经费的使用,校方往往会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监督。捐款的一个很重要用途,就是用来资助缴纳不起学费的贫困生。”“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最好教育的大学往往会成为学生永远的精神故乡,一个有魅力的大学与它的学生一定有一种深刻的感情和长时间的默契。”可以概述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反思国内高校建设,你有哪些针对性的建议?请结合现实和相关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考察考生深层次发掘材料价值的能力。考生答题时要联系国内高校现状,紧密结合材料中国外高校特点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D.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E.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锦瑟》中追忆华年往事的起兴句子是: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鲁出延绥     寇:侵犯              B.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     从:听从              D.玺御       却:后退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B.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C.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D.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人,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译文:     

2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学问的气象

袁行霈

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雄浑飘逸为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皆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

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归纳他们的特点大概有以下这些

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倒不在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大的如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题目小的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气象都不凡。在他们的手里资料的采用和组织灵活而有规矩出神而又入化犹如魔方的组合而不像积木的堆垛。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其下阙有曰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气象何等恢宏!如果借用来形容学问尽挹西江可以说是把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细斟北斗可以说是把有关的材料细细地加以辨析万象为宾客可以说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学问能到这一步也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了。

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陈寅恪先生所撰《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钜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王国维先生的开创之功陈寅恪先生讲了三点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先生的这三点已经被治文史的学者奉为圭臬了。

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道德的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刚强方能不随波逐流而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又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就更加不同了。读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十分佩服其渊博与精审。先生积毕生之力指出纪晓岚多处疏漏舛误但在《序录》中却有这样一段话然而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辨证也易何者?无期限之促迫无考成之顾忌故也。……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这段话在宽容中透出恢宏的气象令人敬佩!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余力也是大家气象的表现!偶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收有蔡元培先生手迹六件其中四件是介绍别人出版著作的而且有三件讲到版税问题。其措辞如某君寒士版税实缓不济急如贵书局能与预订发行。使某君不必再分心于经济问题则深为感荷寒士打算殊为可悯等等。我一边看他的手迹一边想象他的心肠感动之余更增加了几分钦佩。
1.下列关于气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诗讲究气象这个气象以诗的风格雄浑飘逸为上气势恢宏。有气象的诗境界高远。

B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是指学问的格局与境界。学问有气象则自能使人信服。

C做学问者也要有气象。这个气象指做学问者的学术视野与格局也指做学问者的品质。

D学问气象的形成取决于学问者的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高尚者其学问自然精深且有气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来形容做学问是指收集材料、辨析材料融会贯通尽为己用。

B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开山之功并总结了王国维的三大功绩认为其著作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

C余嘉锡认为纪晓岚会编纂《四库全书》但不会辨证舛误仍比自己强得多。自己虽会辨证却不能为其提要。

D蔡元培的手迹中多次讲到版税问题希望出版方能及时发放版税这显示了蔡元培作为一个学者的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问的气象不在于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小的也能气象非凡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但题目大的更容易有气象。

B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做学问时总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并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且能做到万象为宾客

C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往往能开山立派确立规则发凡起例树立典范。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规则已成治文史者的圭臬。

D有大家气象的学者为人正直、诚实、刚强具有这样的品质方能坚持真理及做学问的方向这样的学者宽容而悲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