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深林,穷回溪 穷:穷尽
B.望西山,始指异之 异:使……奇特
C.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
D.故为之文以志 志:记
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知日之入。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扣舷而歌之
C.岂他人之过哉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D.本文极见字句烹炼之功。以句言,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尽灵动矫变之妙;以用字言,写山容水态的“幽泉怪石”“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绕白”“苍然暮色”,形象精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在“家电”身上似乎能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思方式,写一段以某种家电讽喻或提示人类的文字。
示例:
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气候,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下面是近三年20个省中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占比重统计表,请将表中带规律性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
年度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平均比重 | 28% | 29% | 32% |
最低比重 | 20% | 15% | 20% |
最高比重 | 41% | 41% | 42%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作三小题)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韩愈《师说》)
②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③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B.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相应的旅游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也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
C.经过科学家历时多年科考和研究,这具头骨化石被证实是欧亚大陆晚中新世以来古猿化石记录中最晚的一具古猿幼年头骨,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D.沪深高铁有望年内全线开通运营,这条大动脉连接的大都是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格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
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 幽静 赏玩 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