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 十三世纪中,教皇权势强盛,文化中心由罗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

十三世纪中,教皇权势强盛,文化中心由罗马移向北欧,一种象征全盛的教权的教堂建筑样式——哥特式在那里产生。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出现,使宗教艺术别开生面。其特色一言以蔽之,曰“高”。然而这与现代商业大都市的高层建筑的高不同,前者向天,后者着地。教堂建筑高而尖,有向上超升之妙;商业建筑高而平,有着地堆积之感。故百几十层的摩天阁虽然比哥特式的教堂高得多,但沉重地叠置在基地上并无崇高之美感。反之,哥特式的教堂形似一簇怒放的春花,彷佛拼命地想从地上抽发出来,向天空生长;又如一簇火焰,势将上冲霄汉:所谓“锦绣的森林”是也。

形成这种样式崇高而秀丽特色的要素是柱头和尖头拱门。为求增加垂直的效果,哥特式不用一根根的粗柱,改用一束束的细柱。又在屋顶上加尖高塔,使柱束上的许多垂直线因尖高塔的引伸而向天延长,至于无穷无尽之境。柱束之间,不用壁而用尖头拱门形的窗。壁有板滞之感,足以减却向上之势,尖头窗则增加了秀丽与崇高。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尖头拱门交互错综于上,仰望时似觉身在大森林中,而毫无屋顶压迫之感。总之,哥特式建筑全无墙壁,只有细柱、尖窗和尖塔,几乎没有水平线,全体由垂直线构成。这种建筑形式萌芽后,很快风行全欧,不但教堂建筑上用之,一般的建筑也都受这种样式的影响。

“锦绣的森林”般的哥特式教堂诞生,宗教建筑的发展就达于极点。这种式样的杰作,多在北欧,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哥特式中的典范。这教堂工程历六世纪之久,其工作之困难盖可想见。为了表现宗教的神秘相,建筑师把宗教的精神翻译成视觉的形态,用形体来表现抽象的观念,于是否定了石材的力学的性质,极度地使用结构的技法。哥特式冒险尝试而成功的另一例是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这教堂的形式,虽与科隆大教堂大同小异,但是北欧的大势与意大利的传统的合并式样,可为建筑史上的一件特殊的纪念物。这教堂全部用白色大理石为材料,据说,是意大利人欲与北方的阿尔卑斯山争高而建造的。

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无视建筑构成的约束一味冒险求高,终于陷入自灭的运命。此时基督教势力也由于极度地扩张,达到了衰沉的时期。世间一切文化相关联,政治、宗教、艺术,互相牵制而展进着,不可分离,哥特式建筑与中世纪的封建制和教会权同时没落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选自《丰子恺谈建筑》,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教皇权势强盛,欧洲文化中心北移,使宗教建筑艺术发展到极点,别开生面的哥特式教堂应运而生。

B.哥特式教堂屋顶的尖高塔,使柱束的垂直线得以引伸而向天延长,至于无穷,切合了向上超升的宗教观念。

C.否定石材的力学的性质,极度地使用结构的技法,最终哥特式建筑在一味冒险求高中获得成功。

D.据说,为与阿尔卑斯山争高,意大利人兼容并蓄建造的米兰大教堂,成了建筑史上的一件特殊的纪念物。
2.对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与基督教势力同时达到衰沉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B.基督教势力的极度扩张促使教堂建筑一味求高,是哥特式建筑自灭的外因。

C.无视建筑构成的约束,违背客观规律,是哥特式建筑走向衰亡的自身原因。

D.世间一切文化相互关联,不可分离,哥特式建筑与教权的同兴同衰就是明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对被誉为“锦绣的森林”的哥特式教堂,即使不是基督徒,也会赞叹其秀美与崇高。

B.普通的民用建筑受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影响,窗户往往采用尖头拱门的形式。

C.商业建筑大量采用板滞的墙壁,减却向上之势,即使高可摩天,也不能给人崇高的美感。

D.哥特式教堂的建筑样式,不仅影响了民用建筑,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1.B 2.B 3.C 【解析】 1.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A项因果倒置,“宗教建筑艺术发展到极点”是哥特式建筑诞生的结果;C项“一味冒险求高”的结果是“陷入自灭”,而不是“获得成功”;D项 “据说”放在句首,整个句子变成由推测而得,与事实不符。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总结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对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从选项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筛选能力,依据应在文中的最后一节。B项“基督教势力的极度扩张”和“教堂建筑一味求高”间没有“促使”的关系,前者不是“外因”。答题时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无中生有,推论的小前提“商业建筑大量采用板滞的墙壁”原文没有依据。具体在文章的第三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深林,回溪      穷:穷尽

B.望西山,始指    异:使……奇特

C.踞而遨            像簸箕一样

D.故为之文以        志:记
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知日入。

A.属予作文以记            B.扣舷而歌

C.岂他人过哉              D.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D.本文极见字句烹炼之功。以句言,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尽灵动矫变之妙;以用字言,写山容水态的“幽泉怪石”“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绕白”“苍然暮色”,形象精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查看答案

在“家电”身上似乎能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思方式,写一段以某种家电讽喻或提示人类的文字。

示例:

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气候,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查看答案

下面是近三年20个省中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占比重统计表,请将表中带规律性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

年度

2001

2002

2003

平均比重

28%

29%

32%

最低比重

20%

15%

20%

最高比重

41%

41%

42%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作三小题)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师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③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