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闲居上饶城北之带湖。该词为其闲居期间记游所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 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出青山、明月怎样的特性和共性?
2.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坚持
B.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 怪罪
C.先生见而才之 才能
D.咸拟正案第一 打算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先生作为清国使者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他坐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他当年也没能进入县学,而彭雪琴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
4.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
(2)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新华社16日播发《“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莫言热”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对此,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的回答比较消极。
的确,如果只是顺其自然,目前正在兴头上的诸种“莫言热”都会过去: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文化消费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不久就会另寻新的炒作题材,不会只在莫言一棵树上吊死;媒体也不会永远在山东高密莫言老家发掘“秘闻”。莫言前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2月份,等这个新的题材过后,“莫言热”可能就会过去。
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论是诚信体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推动全民阅读,也是如此。当下,应当抓住多年少有的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在美国、法国甚至在台湾地区,国民所读图书主要来自方便亲切的社区图书馆,不仅借书方便,而且读完之后随手可在他处归还。做好此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务实细心、长期坚持。
要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离不开众多推动阅读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努力,也离不开政府对于读书活动的支持。以对莫言作品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为例,他在获得诺奖之前已在日本相当知名,而大大小小的大江健三郎读书会竟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众,这些草根组织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使相关阅读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内容。日前,莫言家乡政府放言准备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我们的建议是,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其实很简单。只要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那久违的人文作品,生活将会变得更充实,人生将会更有意义。
“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对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来说,这可能比较费力而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1.下列有关“‘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莫言热”能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的问题,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持消极态度。
B.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仅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C.阅读犹如全民体育运动,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D.“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能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是一个机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
B.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要想让阅读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是其重要的途径。
C.政府的支持和众多民间组织是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的最根本因素。
D.将“莫言热”作为一种正能量引入阅读之中,虽然比较费力且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3. 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所以作者作者认为“莫言热”是一种“阅读危机”。
B.阅读既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所以作者希望将针对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C.作者认为,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
D.作者认为与其在莫言家乡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面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诸葛亮的《出师表》 中体现“赏不可不均,罚不可不平”的句子是: , 。
(3)在《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里,荆轲以歌明志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锺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锺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锺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锺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锺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锺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在读者眼前。
B.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愿为丈夫解忧。
C.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D.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感人的笔墨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3.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详写她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
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和相关文字,按要求回答。
据《长江日报》报道,2010年1月23日、24日两天,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上海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其中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家长的关注。80.8%的人认为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71.1%受访者建议将语文课列为大学必修课。
(1)为该漫画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6个字以内)
(2)你对漫画内容或有关报道有什么看法?请写一则短评。(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