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1)经济学家、社会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3)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5)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8)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⑼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10)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11)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12)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13)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14)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15)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16)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2.赏析第16段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3.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4.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1.⑴‘为四郎哭泣’紧扣文章内容,从老父为四郎探母哭泣之事谈起;⑵‘如果’的假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引发读者对文化的重要性的思考;⑶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2.这段话主要采用了比喻修辞,把人比喻为‘散落的珠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独立零散状态;把文化喻为‘柔弱’和‘强韧’的‘细丝’‘黏合剂’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从而突出了本文的主旨∶文化重要。(答出比喻1分,具体分析2分,表达效果1分。) 3. ⑴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父辈们被四郎自责而痛苦的孝心所感动。⑵生活在他乡已是故乡的中年儿女被父辈们发自心底的思乡之情所感动。⑶作者感动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一个角度2分,答出两个角度即可得4分) 4.以小见大表现为文章要以‘小’,即‘一场戏’,阐明‘大’即‘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一抽象的命题。‘小’表现在感悟缘于一次看戏,杨四郎的一个举动,一句深情的话语,老父亲及其泪水代表的对故园以及亲人的思念。‘大’表现为本文主旨阐明‘文化为什么重要’即‘文化的力量’∶⑴文化艺术既能使人找到理解自己处境、发泄痛苦、表达情感的方式,抚慰受伤的心灵。⑵又能使孤独的个人找到所属的社会群体,产生归属感。⑶文化能将孤立的个体凝成精神想通的群体社会,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标题的作用。注意考虑: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四郎哭泣’紧扣文章内容,从老父为四郎探母哭泣之事谈起;‘如果’的假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引发读者对文化的重要性的思考;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紧扣文章内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表达文化的认同作用及意义,“为四郎哭泣”是促使作者思考的生活经历表象,其实质是要思考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共振。这段话主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人比喻为“散落的珠子”,把文化喻为“细丝”“黏合剂”,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两个特点“柔弱”和“强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少小离家的老人们,在一出《四郎探母》之后的心理波动。老人们因四郎的一句台词“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而老泪横流,是四郎让他们想起那一生不曾再见到的,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十六岁离家,如今已经年逾古稀,对亲人、对家乡、对大陆的思念,萦绕于老人心头几十年。也许他们也曾经在某个夜里因为想家而暗自垂泪,而今天一曲《四郎探母》触动了他们情感的闸门,蓄积几十年的情感终于得以宣泄。作为子女面对泪流满面的父亲,他们无法用言语来安慰,因为语言的苍白;他们能做的就是紧紧握住父亲的手,或者轻轻揽住老人瘦弱的肩膀,默默地给予他们关怀和理解。文章到此歌颂的是亲情的力量,但是文章,作者为了解释“文化为什么重要”。作者紧接着提出问题:“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作者再把笔力集中到由此引发的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上,最后回答了开篇提出的抽象的哲学命题“文化为什么重要”,指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在这篇简短的文章中通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在作者的自如的开阖中完成了对文化作用的探讨:“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给航母上舰载机下达起飞指令时使用手势的四个原因,每点不超过5个字。

“辽宁舰”舰载机成功起落后,网民纷纷模仿航母弹射指挥官(射手)下达起飞指令的动作,且戏称为“走你”。由于航母甲板上各种情况变化过快,输入的数据常常跟不上变化的速度。航母上设备很多,雷达等就有几百个,使用无线电肯定会产生干扰。语言上同音字的沟通歧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这个时候视觉是最直观而且最没有歧义的。所以航母舰载机的起飞,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

 

查看答案

用三个短句将下面这个单句的内容重新表达,改后句意不变。

现在,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使人们重新想起了早就引起后现代理论家重视的柏拉图的关于现实与真理隔着一层的观点。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               ,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5)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                     ”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旧唐书•高士廉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廉妹先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适:出嫁

B.既而涕泗横集                        觉:醒来

C.俭与交游                            坐:停留

D.内离外                              蹙:窘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父母以孝闻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B.分其余资,轻装而去          项王按剑而跽曰

C.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一组是(   

①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      ②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③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     ④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⑤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⑥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5.翻译下列句子

(1) 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2)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