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明居湖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 , 。”
(3)刘禹锡《陋室铭》中用“ , ”,来表明自己不在乎房子有多破,只要品德好,精神上就满足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林和靖①墓
吴锡畴②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注:①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钱唐人。性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后隐居西湖孤山,死后葬于孤山北麓。②吴锡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被南唐知州叶阊聘为白鹿洞书院山长,不就。
1.赵诗中三四两句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了“梅花”,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重,字茂会,江夏钟武人也。重少好学,有文辞;早孤,与群弟居,以友爱著称。弱冠为本国中正,逊让不行。后为始平王文学,上疏陈九品。迁太子舍人,转尚书郎。时太中大夫恬和表陈便宜称汉孔光魏徐干等议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数及禁百姓卖田宅中书启可,属主者为条制。重奏曰:“方今圣明垂制,每尚简易,法禁已具,和表无施。”又司隶校尉石鉴奏,郁林太守介登役使所监,求召迁;尚书荀恺以为远郡非人情所乐,奏登贬秩官居。重驳曰:“臣以为宜听鉴所上,先召登还,且使体例有常,不为远近易制。”诏从之。
太熙初,迁廷尉平,驳廷尉奏邯郸醉等,文多不载。再迁中书郎,每大事及疑议,辄参以经典处决,多皆施行。迁尚书吏部郎,务抑华竞,不通私谒,特留心隐逸,由是群才毕举。时燕国中正刘沈举霍原为寒素,司徒府不从,沈又抗诣中书奏原,而中书复下司徒参论。司徒左长史荀组以为:“寒素者,当谓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原为列侯,不应寒素之目。”重奏曰:“原定志穷山,修述儒道,义在可嘉。若遂抑替,将负幽邦之望,伤敦徳之教。如诏书所求之旨,应为二品。”诏从之。出为行讨虏护军、平阳太守,崇德化,修学校,表笃行,拔贤能;清简无欲,正身率下。在职三年,弹黜四县。弟嶷亡,表去官。
永康初,赵王伦用为相国左司马,以忧逼成疾而卒,时年四十八。家贫,宅宇狭小,无殡殓之地,诏于典客署营丧。
(摘选自《晋书·李重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逊让不行 让:谦让 B.中书启可 启:开启
C.不应寒素之目 目:名称 D.弹黜四县 弹:弹劾
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太中大夫恬和表陈便宜∕称汉孔光∕魏徐干等议∕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数∕及禁百姓卖田宅∕
B.时太中大夫恬和表陈∕便宜称汉孔光∕魏徐干等议∕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数∕及禁百姓卖田宅∕
C.时太中大夫恬和表陈便宜∕称汉孔光∕魏徐干等∕议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数∕及禁百姓卖田宅∕
D.时太中大夫恬和表陈∕便宜称汉孔光∕魏徐干等∕议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数∕及禁百姓卖田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重崇尚德行教化。她小时和弟弟们居住,以友爱著称;后来出任平阳太守,修建学校,表彰忠厚,选拔贤能。
B.李重清正简朴无私。他身居高位,可家境贫穷,房屋狭小,死后连出殡的地方都没有,皇帝下诏在典客署治丧。
C.李重重视隐逸之士。在担任尚书吏部郎时,李重支持刘沈推荐霍原为寒素,认为霍原的志向和行为都值得嘉奖。
D.李重言辞处事恰当。他驳石鉴时,认为体例要符合常法,不随意改变;每每有大事及疑议时就要按经典处理决定。
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方今圣明垂制,每尚简易,法禁已具,和表无施。
(2)务抑华竞,不通私谒,特留心隐逸,由是群才毕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生化机器人由微电子和生物体组成,具有极其任何生物体的各种优势。可分为两类,一是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二是具有人类肉身的机器人。按意识分,前者算是人类,后者算是机器;按生物组织分,前者算是机器,后者算是人类。
结合人脑和机器人身体的生化机器人,我们称为“人脑机器人”,很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终极形态。这是因为人脑机器人兼具机器和人类的优点:对信息的储存和处理速度比人类快得多,在社会交往上比机器人聪明得多。具有人脑特质的机器人恐怕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诞生。要让人类拥有机器肢体,首先得让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植入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
科学家希望能控制神经细胞和电脑芯片的信息交流过程。他们目前的研究目标是把2个或2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用生物学的方法连接起来,使其可以互相交流信息。远大目标是将多个细胞联接在一起,做成一个类似电脑上的转换电路,这样就可以将为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起来,制造出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或者是具有机器身体的机器人。
他们还在研究一种机器大脑、人类身体的机器生化机器人,称之为“肉身机器人”。它只是包裹了一层仿真的人造皮肤,皮肤下面完全是电子设备,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相对完善的肉身机器人,真正的肉身机器人全身都和真人一样,皮肤具有人类的触感和温度,体腔内完全是人类的内脏。它除了头部的一块电脑芯片,其他地方都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的人体器官,全身布满了神经系统,其行动是由头部的芯片通过神经系统来控制的。它还将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能够与人类通过对话交流思想、接受并理解人们的命令。
随着生化机器人技术的成熟,未来的人类社会将会变得复杂而有趣:长得像机器人的可能是人,而长得像人的可能是机器人。人脑机器人将可能使人类的终极形态,而肉身机器人将可能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之一。人脑机器人和肉身机器人究竟是人还是机器?到了生化机器人时代,人和机器人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那时的法律和道德都将与现在有很大区别,也许会让机器人享有和人类平等的权利。
人脑机器人技术的更大用途是为人类的健康造福。如果有人身患残疾,就可以安装一个相应的机器器官。有了生化机器人技术后,机器器官和人类大脑能够正常“对话”,让身体的免疫系统接受外来的器官,不产生排斥反应。
人类死亡时,大脑中的大部分细胞往往还是活的,如果把这些细胞移植到机器人体内,制造出一个具有人类大脑的机器人,人类就有实现永生的梦想。
人类制造肉身机器人不仅仅是为了让机器人可以成为自己的好伙伴,更重要的是让机器人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摘自《百科知识》)
1.下列关于“生物机器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化机器人是由微电子和生物体构成的,集机器人和生物体的各种优势于一身,它的出现,将使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荡然无存。
B.真正的肉身机器人除了头部是一块芯片外,它的里里外外都是利用基因技术制造而成的,而且全身上下都布满了神经系统。
C.结合人脑和机器人身体的人脑机器人尽管在生物组织上是机器,但从意识上而言则算是人类,很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终极形态。
D.生化机器人的出现,必然会冲击现有法律和伦理道德,机器人将可能赢得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权利,和人类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之所以无法与植入人身体的电子设备“正常对话”,是因为人类大脑对电子设备存在排斥反应。
B.生化机器人技术旨在造福人类,人脑机器人研制是出于延长人类寿命的需要,肉身机器人则处于服务人类的需要。
C.生化机器人具有很多优点,人脑机器人有人类的大脑和机器的身体,肉身机器人则有机器人的大脑和人类的肉身。
D.生化机器人的研制目标是实现神经细胞和电脑芯片的信息交流,使微电子设备和人体结合并且不产生排斥反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来世界的人类将拥有同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也将拥有同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到时人类也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忧心。
B.生化机器人技术可以让人类的身体能够接受外来的器官,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也将能够轻松自如地控制那些植入身体内的电子设备。
C.对心脏停止了跳动但大脑细胞仍然活着的人,如果运用生化机器人技术,将其大脑移植到机器人的体内,那么人就可以起死回生。
D.生化机器人曾经只出现科幻小说中,但是随着机器人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化机器人的诞生将不再只是人们的科学幻想。
“人的修炼和树的成长一样,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要有知识的积累,二要有思想的照耀,三要有人格的支撑。”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日前举行的2015届毕业典礼上,文学教授晓苏演讲中的一段话, 读后你有何感想?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3)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5)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8)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⑼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10)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11)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12)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13)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14)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15)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16)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2.赏析第16段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3.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4.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