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选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濛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地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木笛”为题,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篇。小说选材独特,木笛这个物象的选择富有强烈的民族传统特色。文章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细致传神,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的三要素简要分析。

3请概括小说中朱丹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1)答C3分答,B2分,答E1分 (2)(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2)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3)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 (3)① 能坚持自己的理性选择,主要表现在在终试中坚持不吹奏欢乐曲。②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主要表现在: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纪念碑前的吹奏;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③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用木笛吹奏起悲壮的乐曲。(每个特点3分共6分,第一个得分点如果考生答出其他形象特点,若在理也可,第二、第三得分点必答) (4) 作用:①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使情节完整。(情节)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③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4分,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启示:①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②要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扣住努力成才和具有民族精神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这道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D项,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A项,考查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特色,“富有强烈的”表述语气太重。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的三要素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格式: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概括小说中朱丹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本题难度不大,先到文中找出“朱丹”的言行举止,再结合周围人的表现进行分析。要特别注意答题的步骤,分条概括其特点,然后举出事例。小说主要表现了他能坚持自己的理性选择、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品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题干问“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主要查考段落的作用和句子的含义。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要紧扣小说主题,结构要从承上启下两个角度展开。句子的含义可从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上考虑。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 “述 ”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春望》中“_________            ,_______          ___”的诗句写出了在战火不断的环境中想知道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2) 在《沁园春 ·长沙》中,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同学,向我们展示了青年学子们的形象。词中“_________            ,_______          ___”两句成功塑造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                  ___,

______           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①。

【注】①经年:一年或若干年。
1.试分析第三联中“火”字所蕴含的妙趣。
2.诗人说友人此次游吴越“必经年”,试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这样说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①,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自经画②。

建州都督王杲③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怨,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④,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求和,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⑤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绥辑:安抚集聚经画。②经画:经营谋划。③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④启衅:挑起事端。⑤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是我国古代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临灾做出的救济措施,对减灾救灾有相当大的效果。

C.疏,名词,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文中本处应活用为动词,向皇帝上疏或上奏疏。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2)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成为用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的载体,也即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  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析】
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的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B.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年轻人写毛笔字少了,使用纸质少了。当前时代甚至即将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 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C.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种关联?你自己与“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关联,试结合上述问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