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1.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

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知”的关系。

C.格物致知揭示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

D.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

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

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D.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有所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层面。
3.对杨万里诗歌中“月”的独到之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已经将月亮描写得极其精微。

B.杨万里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月”情态各异。

C.杨万里扩大了 “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

D.杨万里从不同侧面描写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丰富了“月”的动态美。

 

1.D 2.A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文中说“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从“同时”“而”等词语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同时由人生哲学的范畴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这类题目的错误点设置:(1)暗中更换,偷换概念;(2)夸大或缩小事实;(3)相互矛盾;(4)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项,文中说“‘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但“亲缘关系”不能说“物”是一致的。C项,颠倒主客体,杨万里的诗歌是通过意向来揭示自然,而不是相反。D项,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不是都注重“认识论”的研究。答题时要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项,原文中“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说的是杨万里之前的诗人,而不是杨万里。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这类题目的错误点设置:(1)暗中更换,偷换概念;(2)夸大或缩小事实;(3)相互矛盾;(4)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阅读两篇范文,后仿照这种“层进式”结构,按照后面的材料和要求写作

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基本的层进式格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大到小、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查看答案

文科学生必做:名著考查

(1)在“抄检大观园”中探春不但顶撞____________还打了“乘势作脸”的____________一记耳光。

(2)尤三姐性情刚烈,发誓非__________不嫁。后贾琏外出,路遇此男子,言尤三姐之意。此男子欣然允诺。但知道尤三姐是贾珍妻妹,又生出毁约的意思来,尤三姐听说这事,自刎而亡。此男追悔莫及,遁人空门。

(3)《红楼梦》结局,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__________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宝玉完婚。婚事由__________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丰子恺

①说起吃酒,我忘不了下述几种情境。

②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黄涵秋。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有一天到江之岛游玩,我们两人踞坐一榻。“两瓶正宗,两个壶烧。”正宗是日本的黄酒。壶烧是这里的名菜,一种大螺蛳,约有拳头来大。取出大螺蛳肉来切碎,再放进去,加入酱油等调味品,煮熟,其味甚鲜。我和老黄吃壶烧,三杯入口,万虑皆消。海鸟长鸣,天风振袖,仿佛身在仙境。老黄看见年轻侍女就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于是临走多给小帐,约定何日重来。我们又仿佛身在小说中了。

③又有一种情境,也忘不了。吃酒的对手还是老黄,地点却在上海城隍庙里。这里有一家百年老店,我和老黄每逢闲暇,便相约去吃素酒。我们的吃法很经济: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冬菇非常肥鲜,十景也非常入味。浇头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后,还有剩余,可以浇在面上。我们常常去吃,现在,老黄作古,菜馆也改头换面,不可复识了。

④另有一种情境,则见于患难中。那年石门湾沦陷,我们一家老幼逃到桐庐,在城外河头上租屋而居。屋主姓盛,兄弟四人。我们租住老三的屋子,隔壁就是老大。他有一个孙子,十七八岁,常常来向我请教问题,因此老大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这老翁常坐在一只圆鼓凳上,我一到,他就请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站起身来,揭开鼓凳的盖,拿出一把大酒壶来,在桌上的杯子里满满地斟了两盅;又向鼓凳里摸出一把花生米来,就和我对酌。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可以保暖,斟出来的黄酒,热气腾腾。酒是自家酿的,色香味都上等。我们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闲谈。谈的大都是他孙子的事。我用空话安慰他,骗他酒吃。骗得太多,不好意思,我准备后来报谢他。但杭州沦陷,我们匆匆离去,终于没有报谢他的酒惠。

⑤最后一种情境,见于杭州西湖畔。那时我居在里西湖招贤寺隔壁的小平屋里,对门就是孤山。家居多暇,则闲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欣赏湖光山色。每见一中年男子在湖边垂钓。他钓的不是鱼,而是虾。钓钩上装一粒饭米,挂在岸石边。一会儿拉起线来,就有很大的一只虾。钓得了三四只大虾,他就起身走。我问他:“何不再钓几只?”他笑着回答:“下酒够了。”

⑥我跟他去,见他走进岳坟旁边的一家酒店里,拣一座头坐下了。我就在他旁边的桌上坐下,叫酒保来一斤酒,一盆花生米。他也叫一斤酒,却不叫菜,取出瓶子来,用钓丝缚住了这三四只虾,拿到酒保烫酒的开水里去一浸,不久取出,虾已经变成红色了。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酱油,就用虾下酒。我看他一只虾要吃很久,由此可知此人是个酒徒。

⑦此人常到我家门前的岸边来钓虾。我被他引起酒兴,也常跟他到岳坟去吃酒。彼此相熟了,但不问姓名。有一次,我带了扇子去吃酒。他借看我的扇子,看到了我的名字,吃惊地叫道:“我有眼不识泰山!”于是说了许多仰慕的话。我也请教他姓名,知道他姓朱,是在湖滨旅馆门口摆刻字摊的。下午收了摊,常到里西湖来钓虾吃酒。此人自得其乐,甚可赞佩。可惜不久我就离开杭州,远游他方,不再遇见这钓虾的酒徒了。

写本文时,我久病初愈,酒戒又开。回想上述情景,酒兴顿添。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1.有人说作者与黄涵秋之间,吃的是“知己酒”,依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这么评价的理由。

2.作品中的西湖酒徒有哪些性格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3.丰子恺散文语言素有漫画风格,试以第④段为例简单概括其特点。
4.读文末画线句,联系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生活态度。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___________________,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_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 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5)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

(6)人生天地之间,____________,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爱人者人恒爱之,_________。(孟子《离娄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