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内外诗歌阅读 (一)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

课内外诗歌阅读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屈原《湘夫人》选段)
1.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选段是描写湘君在就等湘夫人未果的情形下依旧痴心一片地为她建造新房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挚诚向往。

B.选段中详细地描写了新房、新床和新庭院的布置情况,可以说是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由此充分烘托出了湘君的一片赤诚。

C.新房之中充满了芳椒、兰桂、辛夷、薜荔等香草,这既是对新房的点缀和装饰,又寄托了湘君自觉追求高洁的品性和修养的要求。

D.屈原诗歌中的香草意象和个中所寄寓的情感被之后的万千文人继承和发扬,比如柳宗元就曾写过“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名句。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2.下列对诗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令人感悟。

B.三、四句是说人生的命运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表面上,这是让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

C.五、六句是说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再也不去歌唱《行路难》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D.七、八句是说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言又止,不再多说什么。结尾两句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清]袁枚《马嵬》

③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唐]李商隐《马嵬》
3.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由标题“长恨歌”即可看出为歌行体,②③诗为近体诗。

B.①②③诗均为近体诗。

C.①③诗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4.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

B.在立意上,②诗认为李、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都值得人们同情。

C.在立意上,①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D.③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5.对这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②诗用“银河”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B.“莫愁”多指美女,③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人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D.③诗和②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语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6.选出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   

A首句的“迟日”即快要落山的太阳。第一句写远景,一个“丽”字将太阳照耀下的锦江和岷山写的明媚多彩。

B第二句是近景,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芳香的百草,清新的春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C.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南归的燕子正在轻盈的飞来飞去,繁忙的衔泥筑巢,显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情状。

D.第四句写江岸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慵懒的鸳鸯睡在上面,享受这怡人的春光。
7.选出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等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B诗的后两句则是工笔描绘的特写画面。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闲适的慵睡则透出温柔的春意。

C全诗虽然对仗不够工整,但却用语贴切、生动,音韵和谐,在杜甫诸多描绘春天景物的诗中,无疑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D全诗既有全景,又有特写,从多种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明快、富有生命气息的立体春景图。

第Ⅱ卷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问题。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8.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A 2.C 3.A 4.B 5.D 6.A 7.C 8.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9.“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6分,两个字写出一个给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选项A,建造新房只是湘君的一种设想和想象,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选项C不正确,五、六句歌唱行路难,歌唱是因为举杯饮酒而中断。本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文中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近体诗有较严格的句数、字数、音韵、格律限制,古体诗则没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从②诗第一句来看,并没有肯定李、杨二人之意。诗歌的立意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二者立意并不相同。③诗重在讥讽、指责唐玄宗,②诗则意在表达应关心、同情普通百姓。要注意诗歌运用的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结合诗歌背景、内容以及表达主旨来理解诗句。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首句中的“迟日”不是“快要落山的太阳”,而“说太阳运行的迟缓。理解诗句不要望文生义,要结合诗句内容、词语的出处进行理解。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选项C,“全诗虽然对仗不够工整”错误,全诗对仗工整。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从鉴赏艺术手法的角度来把握诗歌情感。从二句和三四句都能看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将柳和黄莺人格化,通过二者对诗人的留恋来表达他对此地的不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前提是要明确诗歌运用了哪种或哪些表现手法,然后注意题干所问是对整首诗而言还是就个别诗句而言,据此找出并结合诗句展开赏析,然后再答出表达效果和诗人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字词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二句写柳条的动作,因其长而软,故能“系”,四句主要是黄莺的叫声,因其叫声婉转,故作者感到离情依依。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具体的诗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首先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审美意蕴的一项是(   

A.在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时,冲入秋空,布阵南征,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B.翅膀拍动频率适中,沉雄有力,引吭嘹唳,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C.大都以动态出现,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与鹰、燕、鹤鹭等有所不同。

D.翔姿优美,亦刚亦柔,阵容壮观,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之浅吟低唱、鹰的竦持树端、燕的栖息房梁、鹤鹭的兀立江滩,其审美意蕴较之鸿雁列阵高飞低下得多。

B.鸿雁的随阳、健飞之习性,显示的是一种阳刚强劲之美,由于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因而就给人一种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文章拿蟋蟀、鸣蝉、鹰鹞、鹤鹭等与鸿雁做对比并引用古诗词中的句子,是为了突出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D.文章最后一段中说“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

 

查看答案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C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查看答案

从修辞角度看,下面古诗词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塞外寒苦,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运用对偶的句式,拟人化的手法,将“一水”“两山”转化为富于生命情感的亲切对象,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手法,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D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既是设问,又是比喻,以景物喻愁思,显示出闲愁之多。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都出自王维作品,都属于山水田园诗的一项是(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②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③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⑤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⑧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A①②⑤⑧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⑧  D③④⑥⑦

 

查看答案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柳宗元《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爽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