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鉴真和尚刚剃度皈依时,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也不愿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鉴真和尚刚剃度皈依时,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也不愿意做的行脚僧。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叫醒鉴真问为什么。鉴真说:“穿破一堆芒鞋,就能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吗?我还是为庙里节省些芒鞋吧!”住持一听,明白了,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黄土坡,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泥泞不堪。艰难走过之后,住持问:“你能找到你刚才留下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住持捻须一笑:“你能否找到你昨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脚印?”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要求:⑴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⑵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在磨难中成长 平坦的路上,脚步固然轻巧,行程固然悠闲,宁静的溪水旁却留不下记忆的脚印和成长的足迹。泥泞的路上,脚步虽然拖沓,身子虽然疲惫,融融的月光下却镌刻了既厚有重的印迹,即使被岁月抚平了,依然可以留下深刻的凹痕。 是啊,磕磕碰碰的人生中我们才可以慢慢地长大,泥泞之后,磨难过后,我们才可以渐渐地坚强。没有汗水,没有艰难行走的旅途是乏味的和无意义的,没有经过坎坷的人生,留下的只会是一片空白。 碧透蔚蓝的大海里,磨难是那骇人的浪和咆哮的风,穿越浪与风才能驶往成功的彼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家道的变故中落,人情的麻木冷漠在多年的寒夜后化作那坚冷的磨刀石,磨砺出惊世骇俗直抵文学艺术颠峰的红楼一梦。几十载饱受屈辱,压抑的悲戚椎心泣血,挫败的人生化作滚烫的钢水,无数个365夜后铸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泥泞的人生烘焙(烘焙?)出的是一个个傲岸的身影,所以,才会有卧薪尝胆后三千铁甲吞吴的豪举,才会有轮椅上演奏时间简史的壮行,才会有寂静无声里千手盛放的奇迹。泥泞的路,其实早已指明了前路的方向。 寥廓的天空中,磨难是电闪雷鸣和倾盆大雨,穿越这雷雨才能在更高的天空心生呼啸,抵达至高的人生境界。情难,家难,国亦难的苦痛交织,予李易安以笔唤世人以心唤苍天的坚强。若非这泥泞,这坎坷,她又何以站在前无古人的高度?仕途不畅屡遭贬谪的东坡居士,人生多变故,不变的是那静观云涌风起我自岿然不动的淡泊与宁静,不变的是一份矢志于前路的心情。泥泞的路,让人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让人感受不一样的思想。也正是这不一样,才会有泥泞中更清晰可辨的脚印,更踏实有力的脚步,才会有风雨散去,阳光灿烂的最美的风景! 从泥泞中走过,经历坎坷后才会出现开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泥泞中走过,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足迹! 【解析】 试题分析: 审题立意:材料作文,尤需全面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命题人要求: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显示所写文章立意须来自于材料;“全面理解……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则需我们对材料作整体把握,其中关键句的理解就尤为重要。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又坦又硬”的“路”是什么路?“泥泞的路”又是什么样的路?”前后两种“路”有何不同?“脚印”有何寓意?) 材料末“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要仔细斟酌。材料作文中材料多有其寓意指向,这里的“泥泞的路”和“脚印”自不能例外,关键是我们应联系生活或人生或生命,思考为什么“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行文思路点拨:一代高僧鉴真,就是这样走过了泥泞,走过了坎坷。“泥泞”是多么形象的字眼,它象征了挫折、困苦、磨难、逆境与无奈。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生活的路,总要经历一段坎坷,一番风雨,才会精彩。正如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坎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顺利、舒适、遂心的环境,看来是惬意的,但也是消失最快的。人的心性最容易在此中迷失。这种环境最终会把一切抹平,包括个人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风雨和磨难。没有经过这些,怎能获得成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背诵题

1)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3)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4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6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愿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写到:史湘云提议满分5 manfen5.com以“柳絮”为对象来填词,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填的词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二人所做的词如下:

唐多令林黛玉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1)林黛玉在词中对柳絮进行了哪些角度的描写?她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2)后人评价这两首词时说“黛玉之情感、宝钗之性格皆全然显露”,词中分别借柳絮表现了黛玉的什么情感?又表现了宝钗的何种性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然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满分5 manfen5.com。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①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满分5 manfen5.com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满分5 manfen5.com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一起      B子路拯溺者,其人之以牛     拜谢

C华元杀羊              犒劳        D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   抵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未“察其秋毫”的过失的一组是(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③宋师败绩,华元虏          ④(公)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赞赏学生子贡的做法,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赏赐,但鲁国人不用再赎买自己的国人了。

B治乱存亡在它们刚显现的时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样,治理国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C弩机相差一颗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是个大的弩机,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况。

D斗鸡是一件小事,却最终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在于鲁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细微之处。
4.1)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②宋师败绩,华元虏
5.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煤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且知人非难也之所以知人难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不一样的城

/李萦枝

1)接触地面的瞬间,我有一种绵软的匍匐下去的感觉。青藏高原的空阔闪电般迅速展开,耀眼的明亮强大得使我近似胆怯地半眯着眼睛。这明亮像一面奇异的镜子,照见了我自身。我看见自己在拉萨的天空下通体发亮。

2)我以几近膜拜的心迎着高原之上的日光。阳光是稠密、坚韧、油性而片状的。它肆意倾覆,在道路、旷野、河流和群山之上流泻,以交响乐般的恢弘拍打着高原的寂静。万物发疯了似的在质感的丰厚中高亢地敞开自己。当它涂抹着我的身体,我感到一种饱满的幸福,类似果实看见了自己甜美、殷实的肉体的光泽。

3)我的眼睛向上,眩目的光芒后面是蓝得不含一丝杂质的天空。蓝,近似执著的澄净,使天空无比高远。当我的目光拂过天空,像一滴水融进湛蓝的海,我忽然获得释放自己的快乐。我在天空中看见了尘世之上的道路通往四面八方。心飞奔而出,鸟儿一样展开翅膀,以自由的姿态抵达深处的蓝。

4)天空有着宁静与热烈的两重世界。蓝之于阳光如同冰之于火,火并不融化冰,而是彼此映照。拉萨的天空是极端的阳光和极端的蓝的统一,它因而是强烈的。

5)当我的目光从天空折回大地,我最先注意到的是藏民的身影。略显笨重的藏袍,领子、袖口、袍的边缘用各种亮色镶边,在阳光下变得绚烂。黑而非光滑的发辫,因为不经常梳理显得毛茸茸的,就像毛线被反复磨擦后的样子。脸黑得发红,瘦削,粗糙而结实,留着日照和风的痕迹。我看着他们的眼睛,看到了隐忍,平静,甚至淡淡的迷茫。

6)他们在拉萨的大街移动脚步,身上散发出混合的气息。这气息经过我,在我的视野里带出了旷野的苍茫,风的刀刃,帐篷的孤单和行走在高原上的坚韧。能够想象那是怎样的骨骼、肌肤和内心的愿望支撑起世代的藏民在高原之上站立和生长。

7)我在风中经幡的劈啪声中聆听他们的心跳。他们把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抽象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然后是印上去的经文,像一把开启神秘之门的钥匙。我相信他们一生都在祈愿的途中,祈愿成了他们生命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生命本身。在午后大昭寺门前的石板上,我看见他们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有着金属光芒的后背缓缓前倾,与伸出的双臂一起向前滑去。掌心贴地,终于全身俯下。我想到了“倾其所有”这四个字,朝拜者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一颗虔诚的心完完全全呈示在佛的面前。

8)藏袍的投影及其褶皱里细微的黑在我的感觉中弥漫开来,将我的思绪带往寺院佛殿里的幽暗。走进幽暗的藏民,脸上的表情是宽慰的,眼睛里有一抹幸福的光亮。他们挤挤挨挨连成一个长队,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向佛磕头。铜盏的佛灯中一根细小的灯芯吮吸着奶白的酥油,开始伴随着六字真言在黑暗中吐出手指大小的火焰。每跳动一下,都像心灵的一次歌唱。当酥油灯聚拢,像一群尘世的孩子排列在佛的膝前,整齐地亮出歌喉。这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饱满,向着高处,直至喷溅出黄金的液滴。从这里经过的人是快乐的,他们看见了自己的心火焰一样绽放。站在一侧的我沐着火焰的光辉,心中充满莫名的感动。红尘之上,为心灵点一盏灯该有多好。

9)在布达拉宫的一个大房间里,看到了黄铜质地的转经筒,正方列队排列。我听到了绕着木头轴心转动的经筒发出“骨碌碌”的声响,这声音在黑乎乎的屋子里有一种模糊的生动。我知道,我所听到的是厚厚的经文被传诵的声音。时间多久,它就能传诵多远。紧挨在我身后的是一个头发灰白的藏族老太太,乱线似的皱纹丝毫没有减弱她眼睛里的明亮。她一只手推着转经筒,目光安详地注视前方,仿佛她正随着转经筒的声响在一条路上兼程。

10)众多的手不停地挨个推动着转经筒,像转动时光。站在寺院的一角,我有一种边缘的感觉。远远地看着,恍惚中的寺院就像一座灯火的城池。酥油灯亮遍每一个角落,灯光显现了念经的喇嘛绛红色的藏袍,墙上以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暖色调为底色的彩画,深红色的廊柱……这些温暖而瑰丽的色彩在黑暗中类似一种放大的喜悦。藏民的身影穿梭期间,来来往往,生生不息,渴望灵魂永远不落。

11)我忽然有一种落泪的感觉,因为幸福。如果说拉萨是一座阳光的城,那么拉萨的寺院则是灵魂的城。在那里,众多的心点燃,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盏灯。
1.试联系文意,说说文章以“不一样的城”为题的含义。答:
2.简析第三段的写景手法。答:
3.第(7)段细写午后大昭寺门前藏民们的祈愿,用意是什么?答: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天空有着宁静与热烈的两重世界。答:

2)众多的心点燃,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盏灯 答:
5.赏析第(8)段画线的句子。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