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像一把刀子,锋利敏感;而生活像另一把刀子,厚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像一把刀子,锋利敏感;而生活像另一把刀子,厚重敦实。当这两把刀子对削的时候,青春这把刀子就会慢慢卷刃。而人也就在生活中慢慢成长。

读了这段话,你会有什么感想?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被生活消磨的青春 貌似,近年来的电影市场总是被一个主题充斥着:青春。本来一直不被看好的青春片,逐渐成了大众所狂热之物,而我,自然也加入了这狂热的行列,可无形之中我竟发现每一部中的主人公都无法如愿以偿——他们都输给了青春。 但与其说他们输给青春,不如说是他们的青春输了,而这样的被动失败,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张国荣就曾对梅艳芳说,等我们到40岁时,若你未嫁,我未娶,那我们就在一起。可是后来,他于03年坠楼殒身,她于同年12月因肺功能衰竭病逝。那年,她刚好40岁。 诚然,青春难永驻,因为生活的削磨,它变得陌生,甚至逐渐消弭于历史的浩瀚云烟之中,我甚至想不起儿时要好的玩伴的脸庞,也许是生活被频繁更替的教科知识充斥太久,亦或是时间间隔太长,以至于我真的忘了,但不可置否的是,时间的烙印铸得很深很远。看着在家里翻出的各式童话书籍,而我却觉得索然无味,是因为我已失去了那份渴求童话里美好与安逸的悸动吗? 可被生活削磨的青春,留给我的不只是虚无,还有我的血汗历史。回首过去,我已安然度过十八个春秋,当初的稚拙悄然褪去,惟有理性在心中慢慢滋生,且愈来愈强。况且从及笄之年起,我已然算是一个心怀猛虎的姑娘了,在许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面前,我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也学会不去任意释放内心的所感所思。青春中,疼,当然有,哭,却是不必要的。 我希翼我并没有输给青春,毕竟我也输不起——青春于我而言,诚不可缺。所幸一直以来我从未使自己松懈,且自幼便爱看书的习惯让我时时刻刻都能填补学识上的空缺。我想,天道酬勤,我不负青春,青春也定不负我,而韶光留给我的削磨后的青春,即使不会完美,但我未必不会满意。可若想未来的自己回想起现在了无遗憾,而非自怨自艾的话,现在的我是否应脱离臆想,自求上进,事事做到有的放矢,而非敷衍塞责呢?就像《离婚律师》里所说,没有公主命,那就必须有一颗女皇的心,用积极的态度,过不完美的人生! 诸如其他莘莘学子一般,此刻,我的青春正与生活对削,我仿佛能听到青春这把刀被削磨的声音,也好似能看到它卷刃的样子,而与此同时,我的生命也在悄悄发芽抽穗。我想,如果既没有被青春禁锢住,同时也在生活中慢慢蜕变,这便是成长,这便是担当!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材料作文,格式是材料+要求。写好给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 “ 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 ” ,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必须“保持一致”。 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 。 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必须把握“要求”。“ 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材料中心语句:青春锋利敏感;生活厚重敦实。青春这把刀子就会慢慢卷刃。人也就在生活中慢慢成长。生活消磨青春,让人成长。考生可以以此为立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查看答案

将下面这个长句改为5个短句,可以调换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希望成为一个穿着厚重的铠甲,眼角有温暖的笑,身上负有伤痕,心却完好如初自由、独立且坚毅骑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默写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3)惨象,                 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王》

(5)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五六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除了对偶外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