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 邱晨辉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

实用类文本阅读

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

邱晨辉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王小谟的那一刻,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颂——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媒体赋予他的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等。

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8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10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在10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7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之一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到了,中国同样震惊了。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王小谟和团队也因此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今天,他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睐有加。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节选自2013119日《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1969年,王小谟接到了一个新的调令:到三线去。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王小谟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三坐标雷达研究。

以前的雷达车上没空调,四五十度的高温,人在里面就算只穿一个小裤头,也热得汗珠直冒。经常待在里面做试验的王小谟深知其中的辛苦,于是,他提出在雷达机里装空调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挑战了当时“以苏联为师”的顽固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气。

果然,这一理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王小谟斩钉截铁:“人是第一战斗力!人都不行了,你那设备有什么用啊!”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后来我国预警机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贯彻,比如在预警机上装厕所、减噪等。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此时的38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暴露了很多问题,253名技术人才“南飞”。地处边远山区,每年分配来的大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报到率低。怎么办,对此,王小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工资和住房采取按贡献分配。对技术尖子给予浮动两级工资的重奖;对长期不干工作的人先是黄牌警告,如不改正就请出所。经过改革,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38所逐步走向国内一流水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撷取王小谟人生的若干片断,叙述了他献身科技、关心国事、关爱青年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B.王小谟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研制者,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被媒体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然而,他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

C.王小谟独自开发研制的预警机曾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准确地飞过了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首次公开亮相。

D.王小谟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时,积极主动研制低空防御雷达,并以高价把雷达卖给了国外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国家。

E.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飞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雷达防空网,此事坚定了王小谟向低空防御方面探索的决心。

2)王小谟为什么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请简要分析。

3)王小谟在科技工作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4)王小谟的“不失棱角”常常“得罪人”“惹争议”,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A.3分,E.2分,B.1分;答C.D不给分。 (2)①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巨大。②国家急需装备预警机。③自主研制预警机可以在技术上免受外国的控制。 (3)①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②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包括成功研制了中国的低空防御雷达。③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4)人们常说做人需要“外圆内方”,而王小谟的“不失棱角”并不与此相悖;一个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最为可贵的品质就是坚持原则,坚持真理,敢想、敢说、敢干,超常脱俗,不怕“得罪人”“惹争议”。(2分)①关心国是,敢于直言。作为人大代表,建议科学研究切勿追求短期效应,建议要从体制与机制改革入手推动科研发展。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提出自己的“个性”想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这种“不失棱角”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表现。 ②痴迷科研,敢为人先。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并能在受到质疑时据理力争,然后付诸行动,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的预警机。主动研制低空雷达,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这种“不失棱角”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③理念超前,以人为本。不论是“文革”期间,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王小谟作为科研工作的领导,不忘“人是第一战斗力”的理念,向顽固的理念挑战,不论是在雷达机里装空调器,还是在预警机上装厕所;不论是重奖技术尖子,还是对“懒汉”亮黄牌,这些科学求实的做法就是对“人本思想”的最好的注释。(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散文的内容和技巧。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B.原文中说王小谟因为“有个性”惹来一些“争议”,但他的这种“有个性”是关心国事的“直言”,并非B项中所表述的“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C.“王小谟独自开发研制的预警机”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D.“并以高价把雷达卖给了国外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国家”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国际价格并不等同于高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王小谟为什么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请简要分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一步,先在文章中找到王小谟主动请缨研制预警机的相关语句,这在文章第4自然段中。第二步,从这段文字中寻找表示其原因的语句,从中提取答案要点。“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一句涉及两个原因:①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巨大;②国家急需装备预警机。“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一句指出非自主研制的预警机易受国外控制。第三步,将这三点内容整合起来,分点阐述,形成完整的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王小谟在科技工作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王小谟在科技工作上的贡献,文章开头提到了一点: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文章第7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分别提到了他成功研制了中国的低空防御雷达,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这两点可整合为一点。文章第9自然段提到他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把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王小谟的‘不失棱角’常常‘得罪人’‘惹争议’,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探究题目,紧扣文本材料,以此为依据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答题要规范,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有理、有据、有层次地进行分析论述。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可见。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               ____              _。”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泛  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诗歌用什么手法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距驴:一种像驴子一样的动物。此处指驴。②欻:忽然。③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长吉之事尤            备:完备

B.能苦吟书                疾:快速

C.恒小奚奴,骑距驴        从:使……跟从

D.过亦不复省                省:反省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B.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C.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D.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最早了解李贺才华,韩愈曾为李贺集写序并详细描写他的奇异之处。李商隐依李贺之姊所叙写下这篇本文,主要掇取轶事遗闻,有别于史传写法。

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也从不像别人那样凑合成篇,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诗作完成后常常弃置不再过问,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的色彩。

D.末段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作者亦有借题发挥之意。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②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③“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

④“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⑤“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修改。在日常语境,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这种叙述语态将人的行为与红高粱放在同一情感评价中,极易使读者放弃阅读类似作品时打探隐私的那种神秘心态,以平等的姿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景物与人物之间的那种等级感也随之消失。于是,暴露真相实际上成了呈现事实,人与红高粱连在一起,共同构成风景,成了展示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

⑥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红色以其强烈的刺激力量使读者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对生命的张扬。而血海所解释的是死亡。按照常识,读者最初会把血海理解为一种残酷和血腥,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鬼气森森的恐怖。但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对血海的展示可能消除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将对死的畏惧变为对死亡的欣赏。这种欣赏态度当然是读者将血海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的结果。

(节选自金元浦《红高粱:风景的意义》)

1.下列对“红高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高粱”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揭示了人物性格成因,营造氛围,感染着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

B.“红高粱” 背离了情节线索,包容了人物活动,这将引发读者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C.“红高粱”如同血海一样,不仅以红色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也成为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的重要窗口。 

D.“红高粱”通过移出背景和暴露真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它能够给予读者更多有关生命的内容。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高粱”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具有反叛现实日常语境以及不断修改读者阅读经验的重要功能。

B.“红高粱”作为自然景物,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C.“红高粱”暴露式的叙述语态使读者不会以打探隐私的神秘心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

D.“血海”的残酷、血腥,因其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而使读者对死亡的畏惧变为欣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景”对于小说的意义在于感染读者,并且防止导致阅读活动引起的审美反应的非道德化倾向。

B.“红高粱”作为移出背景、暴露真相的独特风景,对文本的创作以及读者的审美阅读起着重要作用。 

C.“红高梁”风景让读者感受到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和张扬,在于其“红色”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 

D.人与红高粱、血海融在一起,构成一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消除死亡的恐惧,彰显生命的敬畏。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毕业时写给自己老师的一封信。其中用词、句式、表达等方面有四处不当,请写出不当处所在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

敬爱的老师:

您好!①您渊博的知识启示我的智慧,②您关怀的目光滋润我的心田,③我的行为一直受到您亲切的话语的激励,④您无微不至的悉心教导伴随着我的成长。……⑤虽然我毕业了,⑥但您永远是我的老师,⑦您的培育之情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⑧我会经常光临寒舍看望您的。

祝您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学生:XXX

  X X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