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 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万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1.D 2.A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 应该体现万川之月的第一个含义。论述类文章解题抓住三个方面:“读”“比”“找”。即通读全文,精读文段;依据选项找原文对应句,比较题干、选项看选项是不是答非所问;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比较选项和选项,选出最正确或最错误的一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范围扩大应该是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要求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出现比较。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这类题目的错误点设置:(1)暗中更换,偷换概念;(2)夸大或缩小事实;(3)相互矛盾;(4)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概括分析题(

网络文学刚出现时,很多人宣称这是全新的文学,是横空出世的“将来的文学”。现在,有了足够的作品放在那里,网络文学作家和相关从业人员也有了冷静的自觉,对网络文学的前世今生大致有了共识——它就是通俗文学,其基本形态就是类型小说。而网络文学的诞生与1949年以后以至1980年代以来“纯文学”占主流、通俗文学边缘化地位相关。互联网的出现为压抑已久的通俗文学提供了释放平台。这就是为什么欧美没有网络文学,因为网下已有充分发育的通俗文学生态,不需要在网上释放。

要放下两种傲慢与偏见,传统文学依靠思想与艺术品质对网络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网络文学背靠市场对传统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实际上,它们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它们都能从对方那里得到重要的支持和营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健全的文学生态。同时,对网络文学必须加强引导。通俗文学本来就有市场驱动的属性,网络文学现在的主要媒介平台就是商业性网站,资本的力量起很大作用,如果没有自律,没有必要的管理,那么,低级庸俗就会大行其道。通俗文学对应着人的某些基本欲求,但它也追求、想象、探索和表现这些欲求的转化和升华,从而体现某些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给读者以意义感。而是否转化、能否升华,则是合格的通俗文学和不合格的通俗文学的基本分界。所以,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学的自觉,更需要文化的自觉。
1.从材料来看,催生中国网络文学诞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涉及以下一些概念:网络文学,通俗文学,纯文学,传统文学。简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的大致关系。

3.“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学的自觉,更需要文化的自觉。”结合材料,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惜春的性格一向孤冷,她的丫头侍书私藏了哥哥交存的银锞子,被人疑为贼赃;凤姐以为这不算什么过失,可是她坚决地要把一个可怜的丫头撵走,并且还由此把问题扩大到与宁府断绝关系。

B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C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

D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很多银子,还有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E盛暑,宝玉和金钏儿戏笑,王夫人打了金钏儿一个嘴巴子。王夫人让金钏儿的母亲领之而去。后来,金钏儿撞墙自杀。
2.简答题

(1)请分别写出林黛玉薛宝钗李纨贾探春、妙玉在大观园中的住处。

林黛玉——          ;② 李纨——          ;③薛宝钗——         

贾探春——          妙玉——

(2)《红楼梦》十二钗判词中,写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相逢大梦归请说说这一人物与贾府兴衰之间的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柳屯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苏子瞻学际天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
1.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2.柳屯田、苏子瞻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在上文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上述选文出自她的哪部文学评论作品2分

查看答案

作文

(1)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泰戈尔

(2)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恋花的丽蝶,累累的果实,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明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      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了一个荒漠。                                             ——萨拉

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于建嵘

近日,有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来访,陪其参观宋庄美术馆,他指着新落成的遇罗克雕像问我: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听此言,我深感意外。

像我这样在文革中长大、在文革后上大学的人,大部分是知道遇罗克的。1966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风行之时,他写作《出身论》予以痛批,并因此在1970年3月5日被判处以极刑,年仅27岁。1979年,此案平反,惨情揭露,震惊全国。

这个出身普通的年青人,之所以让千万人为之动容,是他在那个荒诞年代里独立思考的自觉和能力,是他在无所不在的迫害中表达和捍卫自己观点的热血和勇气,是他在黑暗中仍信仰和追求光明的天真。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思想和精神所具有的伟大力量。那年我刚进大学,在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背景下,遇罗克、张志新等作为解放思想的先驱,受到了官方的大力宣传。可以说,正是读过他们的著作、听过他们的故事之后,才使我认识到中国现代史的沉重,理解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艰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中心任务很快转到经济建设上去,对文革也没有从体制原因和精神层面上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清算。遇罗克等人在官方语系中,更多被作为反对林彪、四人帮的先进人物。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并没有真正被归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体现在国家教育、宣传政策之中。

因此,这位法学博士受基础教育时,历史书中对文革是一带而过`,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多是雷锋式的道德英雄。而在家庭之中,父母的血缘之爱,似乎更希望子女能获得现世的安稳,而并不注重精神的追求。法学博士大约就是这样失去了在未成年时知道遇罗克的可能。

他现在仍对此一无所知,在我看来,则是个很严重的事情了。首先,他出身名校。名校的魅力,一大半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和出色的同伴教育。看来,这个思想前沿之地,关心文革、关心自由思想的人也少了。其次,他是位博士。这已经到了主动学习的阶段。他从未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产生过兴趣?从来没有因坚持独立思考与现实产生矛盾,而产生困惑和思考?甚至,他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毕竟,遇罗克们并没有被屏蔽,也始终被一些人怀念并一再提起。更重要的是,他学的是法学。法律虽是一门实用之学,但并非纯技术性的,它离不开对公平、正义等的价值判断和追求。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人也许可能这样反驳说,不知道遇罗克,又能怎么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时间多背点英语单词,多看几本专业书籍,可能会更早成为专家。再说,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可能更会妨碍获得现实中的利益。个人的选择也许不能强求。但如果不知道遇罗克的年青人占绝大多数,那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

温家宝曾对学生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它才有希望。既然明白这个道理,请纪念曾在黑暗中仰望过星空的遇罗克、张志新、林昭们。
1.作者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从社会角度看,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3.结尾提及温家宝对学生说的话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